年以前的網際網路熱潮,再度在資本市場上掀起波瀾,勢不可當——沒錯,“好了傷疤”就該“忘了疼”。
但在大洋彼岸,卻是另一番景象。因《哈佛商業評論》刊發了尼古拉斯?G?卡爾(Nicholas G。 Carr)的長文——《IT不再重要》(IT doesn’t matter),迅速引爆了一場關於IT業未來命運的大論戰。幾乎令所有的重要媒體、IT界巨頭、商界要人及專家學者都捲了進去,場面蔚為壯觀。
不過,8月以後,中國網際網路上最熱鬧的事,並非什麼“命運、未來”,而是《遺情書》。這部網路長篇*日記所激發的關注度,絕不亞於尼古拉斯的宏文,並引爆了所謂的“木子美風波”。因訪問量過大,“部落格中國”網站難以承受,該部落格還不得不被關閉了一段時間,讓那些急欲登入一窺究竟的人頗為掃興。不過也好,降降溫嘛。
在“非典”肆虐之際,馬雲也沒能倖免。試圖藉助危機而放大影響力的他,反而讓阿里巴巴經歷了一場最大的挑戰。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非典時刻”(1)
即便是在幾年之後,那段經歷仍難以讓馬雲釋然。
哪怕前一秒鐘還洋溢著興奮之情,一旦提及此事,他也會立刻表情肅然地說,這些年來,“我覺得‘非典’期間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事實上,2003年的年初,已經開始盈利的阿里巴巴,原本正雄心勃勃地準備大幹一場呢!
馬雲每天密切關注著伊拉克的局勢,“我們發現中東地區的採購量一下子多起來,我們判斷戰爭一定會爆發。”
這並非簡單的“好事者”心態,馬雲有著自己的盤算。他估計,戰爭爆發之後,CNBC電視臺的實時新聞一定有數以億計的人在觀看。
由美國媒體巨頭國家廣播公司創辦的CNBC,是全球財經媒體公認的佼佼者,其深入的分析和實時報導贏得了全球企業界的信賴;而當時遍佈全球89個國家、設有129個記者站的佈局,則為CNBC提供了無以匹敵的新聞觸角和覆蓋範圍。
“我們就去做廣告,這相當於中國中央二臺,廣告費很貴,但是我們去了。”談廣告的過程也很有趣,由於阿里巴巴是第一家在CNBC打廣告的中國公司,加上馬雲想包下一個季度或者一年的廣告,因此對方給了一個非常便宜的價格。
實際上,在2002年年底盈利之後,馬雲就盤算著未來幾年的計劃。2002年年底,金建杭陪馬雲去上海參加一個活動。回杭州的路上,馬雲跟金建杭聊起了自己的規劃。他說,2003年,可以規劃到一天收入100萬元,但還要想到明年、後年如何規劃。一番冥思苦想,馬雲突然靈光一現,想到了社會責任感,“一個企業光有每天100萬的收入,什麼也不是。最有價值、最大(程度)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應該是給國家納稅,一天納稅100萬,才說明這個公司是真正成功了!”
那麼,收入100萬和納稅100萬之間還有一個檻,那會是什麼呢?當然是利潤100萬了。“就是這麼想出來的,三個連續的100萬:從2003年一天收入100萬,到2004年一天利潤100萬,再到2005年一天納稅100萬。”金建杭對我回憶說。
這樣的目標,令阿里巴巴的近500名員工興奮異常。即便在“非典”漸漸肆虐之時,他們仍然迸發出無法遏制的激情。即便馬雲自己,在疫情迅速蔓延的4月,也決定轉變阿里巴巴一向低調的策略。
“讓誠信的商人富起來!”從4月2日起,每天晚上21點到22點之間,在中央電視臺第一、第二套節目中,阿里巴巴網站的廣告滾動播放。他們試圖透過這些頗具視覺衝擊力的廣告,宣傳阿里巴巴的商人網站的特性,並透過跨越時空的畫面轉換,表明電子商務不受時空羈絆的最大特色——畢竟處於“非典時期”嘛。
不過,就在CNBC讓阿里巴巴聲名遠播海外之際,馬雲卻顧不上那些了。
4月11日,阿里巴巴一位26歲的女員工飛往廣州參加廣交會——在這個同屬“重災區”的城市,她待了整整7天。
她以及阿里巴巴對廣州的疫情毫不知情嗎?當然不是。“當年我們第一次參加廣交會就遇到了‘非典’,很多人都在迴避人群密集的地方,但阿里巴巴公司已經承諾客戶去參加廣交會,無論如何,阿里巴巴都要去。”事後,阿里巴巴一位人士說起當年的情景時,透露出一種“硬著頭皮”的悲壯感覺。
在這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