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小說:馬雲十年 作者:片片

孫正義有過這樣的經驗,我覺得挺好,這是其他人不能比的。”馬雲事後曾如此表示。而且,能夠吸引到孫正義這樣的人投資,對創辦半年左右的阿里巴巴而言,無疑是一個奇蹟,可以賦予阿里巴巴很多“資本”。

足夠聰明的馬雲,其實對孫正義靈活運用了“欲擒故縱”的策略。

當時,阿里巴巴的一些高管,對孫正義投資一事也不是特別感興趣。蔡崇信即是其一,他的理由也是“我們不缺錢”,馬雲則對蔡表示,“孫正義敲門,這事一定要弄。”

孫正義還是足夠執著,且有耐心。在投資阿里巴巴這件事上,他也表現得非常主動。在派人考察過阿里巴巴之後,他答應了馬雲的一些條件,比如,親自擔任阿里巴巴的顧問,有一些投資是孫正義自己的錢(而非簡單的公司行為)。孫甚至還表態說:“我們要把阿里巴巴培育成世界上第二個雅虎。”

這正是馬雲想要的結果。當然,他也迅速說服了阿里巴巴的管理團隊,接受了第二輪投資。

2000年1月,馬雲出讓阿里巴巴30%的股份,得到了第二筆投資,2 000萬美元。

但之後事情的發展,遠不是一個簡單的成功投資故事的翻版——闊綽的資方投入一筆錢並在退出後獲得幾十倍回報。如果是這樣的話,馬雲也就與常人無異。事實上,在此後多年阿里巴巴的發展史上,孫正義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透過一次“以退為進”的引資,馬雲牢牢地繫結了孫正義,這才是此事的經典之處。

當然,作為回報,馬雲也從側面成就了孫正義——退出時獲得超過70倍的回報,對於一個“網路投資皇帝”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不過,硬幣也有它的另一面。在隨後幾年的融資過程中,馬雲幾乎喪失了對公司的控股權,以至於“馬雲去留”問題曾一度被風傳。那是後話。值得提醒的倒是,在“容易拿到的錢”面前,如果你立志做“百年老店”,還是謹慎為妙。請注意:風險投資也被人稱做“瘋投”,且其個性與“門口的野蠻人”無異。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國際化冒險(1)

大把大把美金的投入,迅速啟用了阿里巴巴,到1999年年底,阿里巴巴的會員數就一躍突破了10萬。

2000年3月,人員規模達到了“一百單八將”的阿里巴巴,告別了湖畔花園,搬進華星科技大廈。“當時就不是很好的樓,現在就更破了。”金建杭形容說,實際上,阿里巴巴即使在花投資人的錢時,也不像其他公司那樣鋪張,而是儘量“一分錢掰兩半花”。

進入華星的阿里巴巴,開始嘗試擺脫過於濃厚的“草莽時期文化”——哥們義氣再濃厚也抵不過“親兄弟明算賬”的道理,而試圖建立起規範的規章制度。

馬雲將這一重任交給了彭蕾。當彭蕾辛辛苦苦把制度搞出來之後,剛一實施就遇到了麻煩。一些對阿里巴巴初創時期滿懷感情的員工抱怨說,還搞什麼獎懲啊,太沒人情味了。儘管彭蕾也備感為難,但制度規章還是硬性地實施了。

但與此同時,鉅額資金逐漸成為阿里巴巴“高燒”的始作俑者。尤其是,阿里巴巴此時已度過“脫媒期”,媒體自然而然地也成了“高燒”的推波助瀾者。

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於問題的理解,往往流於簡單化,比如,如何國際化?

在這一點上,阿里巴巴也沒能免俗。孫正義的投資到位之後,試圖迅速國際化的阿里巴巴,很快在美國矽谷開了家分公司。當時,大家都覺得這樣做非常合理,國際化的網站就必須要到美國去做,畢竟,交流可以使用英文,吸引人才也方便,而且很有面子,這將讓阿里巴巴的國際貿易如雨後春筍般順利發展。隨後,阿里巴巴還迅速在香港、倫敦等城市擴張地盤,而其員工,居然也來自13個國家。

很快,阿里巴巴看起來就像一家“跨國公司”了!北京辦事處由金建杭做首席代表(後升為北京分公司總經理),蔡崇信則坐鎮香港,這與美國矽谷形成了“犄角之勢”。為了國際化得更徹底一些,阿里巴巴甚至乾脆把總部從杭州搬到了香港。

有段時間,馬雲也樂顛顛地跑到香港上班去了——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嘿,我們來了!”

去香港的一個意外收穫,是讓馬雲結識了金庸——他崇拜多年的偶像。為什麼馬雲會喜歡金庸?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天生缺乏安全感的馬雲自幼瘦小,但他在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找到了某種安慰甚至自我暗示。後來,他還喜歡在淘寶網上用“風清揚”(《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