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烈的傾向,就是試圖在新興觀點和傳統權威觀點之間尋找折中點,而並非徹底地拋棄後者。
1800年,歐洲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產,例如法律法規和議會政府的建立,但這些都不是經濟突破的關鍵,它們應該被視為歐洲現代性的特徵而非其先決條件。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擁有個性的其他文化不能在現代性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畢竟自1960年以來,其他文化實現現代性的情形時有發生。克里斯托弗·貝利得出一個結論:“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如果說1800年以前歐洲和中國的區別只在於歐洲國家大量使用煤炭,以及存在一個廣闊的通往歐洲的美國腹地,那麼歐洲內在的政治文化優勢,看上去將要被拋棄了。”
第一章 西方的興起(6)
歐洲例外論
歐洲遠不是現代性的範本,也不是後來的每一次變革應該遵循的榜樣,更不是衡量其他國家現代性的標準,儘管在實現現代性的問題上,歐洲是當之無愧的先行者,但是歐洲的經驗應該被看成是特殊的。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歐洲對自身的看法與別人對它的看法很相似,認為它是一個普遍模式。這並不奇怪。長達200多年的超級全球霸權,使歐洲原本獨有的特徵也具備了一定的普遍性。那麼,在歐洲實現現代性的道路中,到底存在哪些獨特的特點呢?
儘管歐洲國家在內戰中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16世紀中葉以後,歐洲在實現現代性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遭到外敵入侵,只有奧斯曼帝國曾入侵歐洲東南部,但是到17世紀,奧斯曼帝國已被步步擊退,到19世紀,它最終失去了巴爾幹地區。唯有歐洲才享有這種特權。後來的現代性追求者——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都面臨和遭受過現代歐洲國家的入侵。甚至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北美的歐洲移民也紛紛反對英國殖民當局,建立主權國家,以便為經濟騰飛創造條件。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歐洲很久以來很少設身處地為其他國家著想,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尤其在殖民地方面更是如此。直到最近,這種情形才開始相對有所變化。
事實上,歐洲的殖民歷史,是歐洲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更深層次特徵。從16世紀到20世紀30年代,歐洲國家透過實行大規模擴張和征服,非同尋常地(另外的唯一一個國家是日本)打造了巨大的海上帝國,其觸角延伸至世界各地。殖民地,尤其是那些新世界國家,以及印度和馬來半島國家,都成為列強們豐富資源和鉅額財富的源泉。就像我們所看到的,沒有它們,歐洲就不可能以那樣的方式實現經濟騰飛。除了1868年以後的日本,沒有哪個非西方國家在19世紀實現騰飛,結果,大部分國家都變成了歐洲列強的殖民地。
雖然人們普遍認為,要達成現代性,就必須經歷一個從農業社會發展為工業社會,然後再過渡到服務業社會的轉型過程,但是我們找到了歐洲例外論的另一個例子。歐洲國家(共16個)——英國、比利時和德國依次處於領先地位,它們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經歷過特殊發展階段的國家,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工業就業人數多於農業人口和服務業就業人口。1911年,英國的工業就業人數達到了頂峰,佔當時總勞動人口的,相比之下,美國1967年高峰期時的工業就業人數所佔比例為,日本1973年達到了。工業社會讓現代歐洲具有很多最鮮明的特徵,尤其是階級衝突的集中性和工會的重要性。從全球範圍來看,在就業方面出現了一條與歐洲不同但更為常見的道路,即不經過工業階段,直接從農業社會轉變為服務業社會,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和韓國走的就是這條道路。
用以往經濟變革的標準來衡量,歐洲實現工業化的速度非常迅猛,但與後來實現騰飛的國家(包括美國)尤其是東亞國家相比,其進展就顯得很緩慢了。西歐轉型歷史彌久,畢竟,英國經歷了兩個多世紀才具備了今天的面貌。由此導致的一個結果是,西歐國家的現代性與其傳統之間的衝突一直相對比較緩和。歐洲城市完美地將現代性與傳統結合起來:它像是一種地質遺蹟,又像是一個新老建築物共存的時代,還像是一個擁有數百年曆史的博物館;相比之下,北美的城市都是新建的,東亞國家更甚,在東京、首爾、新加坡、上海、吉隆坡和中國香港等城市,幾乎找不到歷史的印記。。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西方的興起(7)
歐洲的另一個獨特特徵,就是一連串的歐洲內戰。也許這種現象可部分地歸結於外部威脅的相對缺少,它意味著主要的斷層線發生在歐洲內部,而不是發生在歐洲與外部(包括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