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小說:綠髮 作者:笑傲網路

展開了“金學研究”對武俠小說一代大師金庸的作品。提出多面性和多角度的金庸開快的精采意見,但都是以趣味性為主。臺灣方面,葉洪生專事研究整理中國武俠名著,重新修訂推出,確也儲存和推動了不少佳作巨構。不過,除了中(象章培恆)、臺(如龔鵬程)少數幾位學者作家注意到武俠小說在中國文學的地位與特質,寫下了為數並不多的(多是對前代或已給認定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評獎或研究之外,我幾乎仍完全找不到在20年前苦苦追問的指引,什麼是武俠傳統?什麼才是好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能不能成為文學?“俠”的定義為何?武俠小說在現代能不能繼續生存下去?

我在這時候,卻似自己撰寫的一部武俠小說:《逆水寒》的題名一樣,足足“扒”了10年的“逆水”,專事寫作。而且以武俠小說為主,並希望能夠為“新派武俠小說”之後摸索一條“超新派”的路向。由於這條路向是雨生、多險阻、荊棘清途的,而我不僅個人冒險尋覓,也得要支援勉勵好些志同道合的年輕一輩並請同行,所以價外戰戰兢兢,小心翼翼,但已箭在弩上,不得不發。

30年來,我仍在期待一本(甚至是大量的)對武俠小說傳統、歷史、文化取向。精神價值、文學評介作全商的研究比較的專業論著。這時候,大概是80年代初至末的期間,中國大陸的“武俠熱潮”方興未艾,海外俠壇,金庸文學地位已受全面肯定,日麗中天,眾星消殞,百家沉寂。

90年代一開始,海內外“俠壇”有兩大盛事;一是“武俠電影”的復生。過去的名家作品重新受到注意。爭相翻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跟六、七十年代改編武俠名著大為不同,這“改編”簡直是“改頭換面”,不再是影、視企圖透過武俠小說來爭取觀眾、吸收靈感、豐富題材,而卻變作了一種反客為主、財大氣粗、任意刪改、曲解醜化的“牟利工具”或曰:一種“噱頭”。故此,武俠熱潮星再興起,便後勁未必有力,而此水亦非前流,與其說這是對武俠作品的重視和尊重。不如說是利用武俠的剩餘(甚或是殘餘)價值。來製造宣傳、吸引注意(對電影、電視成品)。此等情形,別說已逝的大家如古龍者已抗議無從,就算使在、獨尊的大師如金庸,他的作品也一樣給改得面目全非、體無完膚。這“武俠熱潮再生”,是悲是喜,是好是壞,那當真是見仁見智了。(況且。這股“武俠熱潮”大有“來得快、去得也速”之勢。)

一是中國大陸對武俠小說出版權的下放和開禁,以致群龍並起,可以自由爭相推出武俠作品,不必再受禁制。我們甚至可以讀到江蘇文藝出版的“武俠天地”等高水準新風格的武俠雜誌。這也連帶起了“反效果”:由於失去了版權的約制,以致翻版、盜版、偽作、濫作充斥市場。造成銷量上的“反彈”和傷害。另一個“副作用”卻是:正式公開研究、討論、整理、評介作為中國道俗小說的圭皋:武俠小說的論著,也開始發威;有心人開始可以從事武俠評論方面的著作了。這是可喜的現象,故而,在這進人90年代短短兩三年間。有關武俠傳統、俠義精神、武俠作品的論介和輯錄(包括多本武俠辭典和作家專論)已紛紛面世了。

其中不乏精闢獨到、眼光深遠、胸襟廣博、資料完備的作品,可惜,我們仍在期待一部真正能對中國“俠文化”歷史和意義、傳統與延續貫通古今、綜合分析、驚警動人、重行定位的論著。

直到我認識了曹正文。

直至我認識了曹正文,並知道他正耗時費力,苦心孤詣的撰寫“中國俠文化史”。

我生平交遊頗多,但能交上曹正文這樣的朋友,絕對是我的福氣。他的特色和優點,十分之多。我這兒只舉出其中四項,讓熟知他的朋友共鳴,和論還沒有熟悉他的朋友他分享:

(一)曹正文是一個學識淵博的才子。要知道有才氣的人不一定有素養,而有學問的人不見得也有才情。才情與學識兼具的人並不多見。曹正文絕對是相當罕見也非常傑出的一位。

他是自學成家、苦寫成名的作家。在撰寫和出版這部:“中國俠文化史”之前,他已推出的作品逾20部。他曾在工廠當過10年工人,當過最操勞的翻砂工、搬運工、磨工,但他在艱苦中不忘進修,終於卓然有成。且看他自25歲起出版迄今的著作書目;從“詠鳥詩話”、“群芳詩話”,到“女性文學與文學女性”,這一類作品屬於文學評論面筆的範疇;或從歷史小說“唐伯虎落第”、武俠小說“三奪芙蓉劍”、到推理小說“佛島迷蹤”、至文學故事“近代名人暗殺風雲錄”這些屬於多型別的小說創作;抑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