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只有這麼多人,房玄齡曾在貞觀十三年上疏,向李世民報告如今的天下人口數,這份奏疏大抵相當於人口普查的性質,在房玄齡的奏疏裡,整個大唐如今只有三百零四萬戶,人口一千二百多萬。
據說李世民看了奏疏很生氣,氣得半宿沒睡著覺,為什麼呢?沒面子啊!
所謂的“沒面子”,自然要有比較,俗話說“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就是這個意思,在隋朝大業二年,當時的朝臣也給皇帝上過一份人口普查報告,那一年全國的總戶數是八百九十萬戶,人口四千六百多萬,時隔三十多年,無數朝臣和百姓追捧鼓吹的“貞觀盛世”,卻比隋朝驟然低了那麼多,所謂的“盛世”,彷彿像一場自編自導,自娛自樂的掩耳盜鈴把戲,李世民焉能不怒?當時那種心情,就好像期末考試後學渣看到學霸的成績單……
如今大唐的各級官府鼓勵生育,出臺了無數生育獎勵政策,為了轄下人口的增長,為了民間百姓配種繁殖的大事,官府催促成婚,動員下崽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甚至連李素本人都是官府鼓勵婚育的犧牲品……當然,如今看起來已是獲益者了,就是這麼神奇。
所以,如此大力度的鼓勵生育,不是沒有原因的。
不過矛盾的是,男女成婚生育如此重要,大唐卻預設男風搞基為風雅,這個邏輯實在令人想不通……
***************************************************************
晉陽的二十多萬人口對朝廷來說自然不算少了,可是對李素來說,這二十多萬人卻成了他的大麻煩。
災年的百姓是很容易被煽動起來鬧事甚至造反的,所以理論上這二十多萬人都有造反的可能,若果真集結成軍,再有一個適合的所謂順應天意的領導者,那麼,這二十萬因災而反的百姓驟然成軍,席捲晉中直逼長安也不是不可能。
名叫申義的老宦官囉嗦個沒完,大概意思李素聽懂了。
情勢與自己想像的一樣嚴重,總的來說,眼下的晉陽有兩個大麻煩,其一,謠言滿天飛,其二,大災缺糧,百姓分崩離析。
“縣令下鄉向鄉紳籌糧,能籌到糧食嗎?大災之年,難道鄉紳們沒出去逃難?”李素不解地問道。
申義愁容滿面地嘆道:“盡人事而聽天命,咱們也只能如此了,朝廷的賑糧遲遲不到,晉陽謠言四起,百姓人心不定,老奴覺得呀,這謠言比天災還可怕,缺糧朝廷可以調撥,但是謠言,卻不是官府一天兩天能平息下去的……”
李素與李治對視一眼,然後都嘆了口氣。
正打算進晉陽宮看看,尤其要看看那十餘間被大雪壓垮的宮殿,忽然一名禁衛匆匆從遠處跑來,抱拳道:“稟殿下,晉陽縣令回城了!”
申義聞言露出奇色,道:“怪了,孫縣令十日前下鄉平息謠言,向鄉紳籌糧,這可是個耗費日子的活兒,難道短短十日便有收效了?”
禁衛道:“……殿下,晉陽孫縣令是被差役抬回來的,他身受大小傷十餘處,回來時昏迷不醒,如今正躺在縣衙,大夫正給他診治。”
李素三人同時大吃一驚,異口同聲道:“何人敢對朝官動手?”
禁衛道:“聽說是被晉陽城外的鄉民毆打,具體便不知了。”
李治臉蛋迅速漲紅,一臉怒色咬牙道:“好個刁民,真是無法無天了!”
李素斷然道:“殿下,走,去縣衙看看!”
…………
晉陽縣令姓孫,名輔仁,本是齊州人,如今這年頭雖說有了科舉制,但畢竟還不算太普及,大唐大多數的縣令都是透過士族薦舉而任命的,孫輔仁也是如此。
李素和李治匆匆趕到縣衙,申義也前一腳後一腳跟著過來了。
走進縣衙,直穿大堂,李素等人徑自入了後院廂房,孫輔仁滿身傷痕躺在床榻上,臉色蒼白,兩眼緊閉,上身****著,胸膛後背處處淤青,似乎是被鈍器打過,一名老大夫正忙著給他敷藥。
床榻旁還有一位婦人,二十多歲的模樣,兩名小丫鬟一左一右扶著她,婦人靜靜立於一旁正傷心抹淚,看年紀應是孫輔仁的夫人。
李素三人一進門,婦人呆怔過後便露出慍色,尋常人家的後院一般是不允許陌生男子進入的,更何況這裡還是縣令家的後院,申義急忙解釋介紹,聽說是從長安來的王爺和侯爺,婦人急忙大禮跪拜,這個時候自然也沒必要客套,李素命丫鬟扶起了她,然後上前俯下身,仔細端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