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隱藏在最深處的一筆豐厚財富,李治如今的地位越是低谷,越不被人看好,便代表著李素未來的回報越高。
…………
李承乾與李泰雖是仇敵,但二人的想法大致相同,他們都沒有把李治當成敵人,而是視彼此為生平勁敵,都以為把對方扳倒便能成功坐穩那個位置,而小奶娃李治,則被二人共同忽視了,誰也沒想到扳倒對方之後還有一個隱藏版的大BOSS,一出手便能將他們打回原形。
東宮。
李承乾很慌亂,也很憤怒,甚至還帶著幾分恐懼。
父皇召幾位重臣於甘露殿商議易儲,這個訊息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得早,訊息傳到東宮,李承乾終於惶恐了。
在今日以前,朝堂或民間或多或少都有易儲的傳聞,每個傳聞都說得煞有其事,隨著李承乾本人越來越不爭氣,父皇偏寵魏王李泰的例子越來越多,朝野的傳聞也傳得越來越厲害,都說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越來越危險,很有可能將來會被廢黜,轉立魏王李泰。
李承乾也害怕,他害怕了許多年,這也是造成他的脾性越來越暴虐,行徑越來越瘋狂的原因之一,因為怕,所以走了極端。
傳聞歸傳聞,事實上父皇除了寵溺魏王,並沒有別的表示,不管父皇心中有何想法,對於東宮之主的位置,父皇的嘴還是守得很嚴實的,他李承乾再怎樣不爭氣,父皇再怎樣失望寒心,父子之間的關係再如何惡劣僵冷,東宮太子還是東宮太子,這個事實沒有任何改變。
直到今日早晨,直到甘露殿商議易儲的訊息傳到東宮,這個事實終於出現了變化。
召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等人入宮,鄭重其事地提出易儲,自貞觀元年李承乾被冊封太子開始,這是父皇第一次正式提出廢黜太子。
結果是好的,父皇被勸住了,幾位重臣都覺得不妥,父皇暫時息了易儲之心。
可李承乾還是打從心底裡感到恐懼,惶然。
有些事,不能只看結果的,還要看過程,看源頭。源頭堵不住,結果很有可能再次改變。
這件事的源頭是父皇易儲的念頭,父子間的關係惡劣至斯,父皇已對他極度不滿了,這次的不滿,父皇已不再對他又打又罵,從刺殺張玄素的事件傳出來到坐實,再到父皇召幾位重臣入宮商議易儲,這期間李承乾並未被父皇召見,連一句責罵的話都未曾聽到,彷彿他這個人已被父皇徹底無視了。
越是如此,越說明父皇如今對他是怎樣的寒心。
易儲之議這一次確實被勸下了,此事擱置不提。可是以後呢?父皇已生了這個念頭,如今只是被情勢壓下而已,但並未打消,以後如果一次又一次的複議,朝臣們難道能夠一次又一次把他勸住?如果父皇易儲的態度越來越堅決,以他乾綱獨斷的性子,朝臣們一次又一次的勸說之後,還能在父皇的強勢下堅持己見麼?
李承乾越想越惶恐,越想越害怕。
自從貞觀元年被冊封太子後,李承乾的一生便已被註定,要麼極盡榮光地尊貴一生,從太子順利當到皇帝,一旦太子之位被廢黜,推下這個位置後的他,連當個逍遙王爺都已成了奢望,最後的結局必然是死於非命,因為將他取而代之的人不會放過他,一旦繼承了皇位,他李承乾必然成為新皇黑名單上必殺的第一人!
簡單的說,李承乾被廢黜,等於一腳踏上了死路,死是必然的,遲與早而已,不可能活到壽終正寢了。
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已身處絕境之後,李承乾終於害怕了,獨自躲在東宮寢殿內,怕得渾身瑟瑟發抖。
他才二十四歲,他沒有治國的才能,也沒有南征北戰的資歷,更沒有視死如歸的勇氣,此刻的李承乾,只不過是一個怕死的普通年輕人。
終日在擔驚受怕中享受富貴榮華,這種兩頭極端的心情,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不會明白其中的苦楚折磨。
…………
處於惶恐害怕中的李承乾很茫然,身處如今的境地,他不知道該怎麼辦,自從說出“殺五百人,豈不定”的混帳話,以及派人刺殺東宮屬臣張玄素的事失敗後,一夜之間似乎所有朝臣和謀士都遠離了他,太子陣營中原本人才鼎盛的局面不復再見,李承乾已被所有人拋棄,因為大家都害怕了,都怕自己是他口中所言的“五百人”之一,更怕自己是第二個張玄素。
無人可用,眾叛親離,李承乾孤獨地住在東宮裡,倒數著彷彿已進入倒計時的榮華富貴。
當然,並非世上所有人都拋棄了他。
這一日,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