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趕到校場時,校場中央的空地上將士們早已列隊整齊,執戈揚刀,靜靜地等待將軍發令。
程咬金,牛進達,李績等老將和諸國使節站在校場邊緣,就連久不出戶的大唐軍神李靖居然也破天荒地出現在人群中,使節和老將們各自湊成堆,指著校場中央威風凜凜的右武衛將士們談笑風生,見李素和祿東贊趕到,老將們朝二人點頭示意了一下,算是打過招呼,大家非常有默契地沒上前與李素聊天,今日這出校場演武本就帶有目的性的,不是聊天敘舊的場合。
校場上的將士們巋然不動,宛若山嶽,數千人如同一人,竟無半點雜音聲息,這些靜立不動的將士們僅只是站在校場內,方圓之內卻已瀰漫出一股令人窒息的森然殺氣,彷彿有一種無影無形的壓力,重重地壓在眾人的心頭。
寒風凜冽,沙場點兵,蕭瑟中瀰漫著的殺機,似乎連風聲都帶著幾許厲鬼悽嚎的味道,將軍們仍聚在一起談笑風生,但各國使節的臉色卻變得有些蒼白了。
無敵於天下的大唐王師,果然名不虛傳!
李素靜靜看著校場,然後轉過頭望著祿東贊,笑道:“祿兄,觀我大唐王師,可雄壯否?“
祿東贊面不改色,眼中閃過一絲明悟,直到此刻,他大概明白點什麼了。
示之以威,就是這麼直白,簡單的說,今日所謂的演武,不過是一次國家級別的軍事恐嚇行動,恐嚇的物件自然是他們這些異國的使節們,或者說得更明白些,是直接針對他們吐蕃使團的。
至於唐國皇帝為何恐嚇吐蕃使團,原因大抵不難猜,這陣子祿東贊在長安城上竄下跳,仗著異國使節不究其罪的漏洞,四處敗壞唐國的名聲,宣揚哭訴唐國不守誠信,出爾反爾,唐國皇帝有些不耐煩或者有點憤怒了,於是便有了今日的演武。(未完待續。)
第七百三十章 東郊演武(下)
恐嚇是強權最**的表現,沒有任何遮掩,撕下所有道德的外衣,就像放學後被不良少年堵在死衚衕裡的小學生,掐著脖子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因為我拳頭大,所以趕緊把零花錢全交出來。
今日東郊校場演武差不多也是這麼個意思,大唐在向所有異國鄰邦的使節展示實力,不打你不罵你,只亮出砂缽大的拳頭,就問你怕不怕?怕不怕?
異國使節們確實很怕,右武衛將士還沒有任何動作,只是靜靜地站在校場中央,使節們的臉色已有些蒼白了。唐軍的軍威陣容令人凜然生懼,彷彿自己面對的是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世上的一切堅城固壘在他們的鐵蹄下都能輕鬆被碾壓成齏粉。
祿東贊在冷笑,別人害怕唐軍,吐蕃並不怕,不可否認唐軍確實強大,但吐蕃也不弱,兩國曾經有過交戰,事實證明大家的實力半斤八兩,不相上下。
此刻他大概清楚了,今日唐軍演武,其實針對的就是吐蕃使團。不僅僅是因為祿東贊這些日子上竄下跳壞大唐名聲,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數年前松州之戰後,兩國偃旗息鼓,吐蕃主動遣使表達善意,李世民欣然接受來自吐蕃的善意。
可是國與國的關係不像小孩子打架,打完說一聲和好也就和好了,兩國關係其實到現在都保持著微妙詭譎的關係,“友好”二字被兩國翻過來覆過去說了無數次,事實上兩國也確實做出了一些傳遞和平友好的舉動,然而,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兩個毗鄰的國家都很強大,便成了天生的宿敵,有意無意的,兩國間仍存在著許多敵意和戒備,一些表面上的友好善意終究是表面的東西,做給自己看,做給外人看,敵意卻是永遠無法消除的。
這次的東郊演武為何針對吐蕃使團,大抵也有這麼一層深意在裡面。示威也好,震懾也好,表達的便是恩威並施的意思。
…………
主持此次演武的是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這人也是當今名將之一,曾是李建成的心腹將領,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時,在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等已授首的情況下,薛萬徹領兵瘋狂反撲玄武門,打得一干秦王府從龍老將手忙腳亂。
後來薛萬徹見收復玄武門無望,轉過頭又攻打秦王府,抄李世民的老窩。李世民大驚失色,急忙回軍馳援,卻仍無效果,差點被薛萬徹攻佔了秦王府,殺盡李世民一家,直到後來尉遲敬德拎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陣前示眾,薛萬徹所部這才軍心潰散,功敗垂成,一場幾乎已經成功的政變,差點被薛萬徹一人扭轉了結果,足可見其人本事非凡。
兵敗之後,薛萬徹率殘部逃竄至終南山,李世民念其本事超凡,多次派人勸降,薛萬徹這才歸降了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