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問題我必須要問,你也必須要說,別忘了,李承乾可是你我一起推下去的,他若被父皇重新立為太子,便是你我的末日了。”
李素嘆道:“殿下實在多慮了,李承乾犯的可是謀反大罪,陛下立誰都不可能再立他了,一個謀反的太子,若輕易原諒他,甚至將他重新立為太子,陛下如何向天下人交代?這豈不是間接慫恿天下人造你李家的反麼?反正謀反事敗也能被原諒的,李承乾就是個例子,你父皇非昏庸之君,斷然不會做此昏聵的決定,所以,未來的大唐太子絕不可能是李承乾。”
李泰聞言頓時放了心,釋然笑道:“我府裡的幕僚謀士們也都是這麼說,不過我總是不太相信他們的話,畢竟,聖心難測呀,今日子正兄亦如斯言,泰徹底放心了。”
再次露出傲然睥睨之色,李泰笑道:“若李承乾不可能當太子,那麼,父皇諸皇子裡面,唯一有可能當上太子的人,捨我其誰?論長幼排序,論學識深淺,論為人品性,我實在想不出還有誰能比我更出色,更得父皇的歡心……”
沒皮沒臉誇了自己一通後,李泰語聲一頓,轉眼望向李素,微笑道:“子正兄素有高才,泰向來敬佩仰望,子正兄若願為我籌謀,來日必為從龍重臣,我當以國士待之,位比今日的長孫舅舅,正是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泰發誓一生永不相疑,永不猜忌,不知子正兄可願輔佐泰,你我攜手,共創一番遠邁貞觀的千秋功業,垂名於青史,澤惠於後人?”
李素笑容漸漸收斂起來。
嗯,廢話了半天,直到此刻恐怕才說到了正題,這才是李泰今日登門的真正目的吧?
李泰是學問人,但他更是一個皇子,很有可能登上太子之位的皇子,相比之下,後者的身份尤為重要,也是他最看重的。
現在的李泰,志得意滿,神采飛揚。
他確實有這個資格,排名第二的嫡子,李承乾倒下後,最有資格當太子的人,只有他,魏王李泰。
當年親手弒兄殺弟,李世民幹下了這件天怒人怨的事,至今仍被天下人背地裡唾罵鄙夷,一個人做了一件錯事,往往要做百件千件對的事,才能堪堪消弭這件錯事的汙點,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毫不猶豫便立下了自己的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便是公然昭告天下人,以弟篡兄之事僅此一次,日後任何人都不能再重複,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這已成了李家皇朝鐵定的法則,任何人都不能更改。
李世民知道,只有立下這條規矩,天下人才能勉強原諒他當年幹下的惡事,才能維持李家江山的萬年久安。
李泰之所以如此篤定下一任的太子人選必然是自己,也是因為這條規矩。
李承乾倒了,唯一合法且能服天下之眾的皇位繼承人,除了他還能有誰呢?
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鐵定事實了,父皇會下這道冊封太子的詔令的,遲早而已。
未來的太子,今日紆尊降貴親自登門,親自拉攏李素投入他的門下,只要李素一點頭,他便是李泰將來最為倚重的肱股之臣,君臣二人的關係如同李世民和長孫無忌。
話已說得如此明白,而且李泰敢對天發誓,這些話確實出自他的本心,絕無半句虛假,這個時候他確實需要一位真正的人才來幫他出謀劃策,李素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將來登基後列李素為掌管三省的中樞重臣宰相,也是李泰發自內心的念頭,和李世民一樣,他也看出了李素這個人對權力並無野心,而且每件差事都辦得非常完美漂亮,這樣的人若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心裡,用起來將是多麼的放心和安全,將他列為中樞重臣宰相,有什麼不對?(未完待續。)
第七百四十六章 明月溝渠
對任何人來說,被未來的太子拉攏是個好機會,稍有野心的人通常欣喜若狂,就算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人,至少也會暗暗自爽,畢竟,自身價值被肯定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值得高興一下的。
李素卻並不覺得高興,他甚至覺得自己又攤上了麻煩。
李泰的拉攏已經表現得很直白了,數年以前,那時的魏王李泰還在想方設法結黨,在朝中廣植人脈,與太子李承乾處處爭寵之時,李泰便對李素留意上了。
朝堂上無端端多了李素這麼一號人,而且無法對他定位。從根子上來說,李素不是什麼世家門閥子弟,簡簡單單的農戶出身,這個可以以“奇葩”稱之的少年,所思所想與旁人大相徑庭,常有奇思妙想,而且一個人不知不覺鼓搗出許多新奇玩意,有詩文之小才,亦有治國安邦之大才,很奇異的一個人,沒有師門,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