冽的寒風颳著臉上生疼,天空的太陽卻不知何時散發出刺眼的光芒。
鄉間的小路不平坦,李素的腳步卻越走越穩健,年輕俊朗的嘴角微微向上勾起,以往木訥老實的眸子裡,竟露出誰也不曾見過的邪味十足的神采。
來了,那麼,就好好活著吧。
**********************************************************
回到家後把米袋裡的黍米小心倒進米缸,幾粒米調皮的落在米缸外,李素蹲下身,將它們一粒一粒拾回來,吹淨,放回米缸。
人若沒有窮過,永遠不知道糧食是多麼的可貴。回想前世的自己吃飯時各種挑食各種浪費,李素便有一種強烈的自扇耳光的衝動,怕疼,遂作罷。
李道正還沒回來,大清早就出門了,不知去做什麼。
從昨晚到現在沒進一粒米,李素餓得快沒力氣了,於是趕緊做飯。
關中人喜歡吃麵,各種面,麵條也好,麵餅也好,饃饃也好,無面不歡。
說起飲食,也算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關中人除了吃麵以外,吃得最多的卻是野菜,如蓴,薺,蓼,蒼耳,馬齒莧等等,不論權貴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吃野菜的習慣,一則因為農業落後,冬天裡基本吃不著綠菜,二則跟信仰有關。
沒錯,確實跟信仰有關。
眾所周知,高祖李淵建國大唐之後,將天下各種不服的人該治的都治了,於是喜滋滋等著面南背北登基稱帝。——皇帝,特別是開國皇帝登基可不是那麼簡單的,除了儀式繁瑣以外,更要將自家十八代以上的祖宗全部追封為皇帝,只有祖宗全部封為皇帝了,才能顯示出活著的這位開國皇帝正是天命所歸,——十八代以前就醞釀著當皇帝了,天命能不歸麼?
追封祖宗沒問題,李淵表示毫無壓力,結果把族譜亮給群臣們一看,大臣們頓時為難了,為什麼呢?李家祖宗的名頭不夠響亮啊!最有名的一個叫“李暠”,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的建立者,餘者皆籍籍無名。
李淵的臉色於是不大好看了,也不知有沒有暗恨祖宗們的不爭氣,眼看自己要當皇帝了,卻因為一幫子不爭氣的祖宗搞得自己不夠威風,實在是累了,不想當皇帝了。
就在君臣雙方尷尬的當口,一位李淵的鐵桿腦殘粉大臣靈機一動,出了個主意,大丈夫做事不拘小節,祖宗們名頭不響亮,咱們再編造幾個祖宗便是,只要他在歷史上聲名赫赫,他就是你老李家的祖宗,誰敢質疑,兄弟們包管把他從南天門追殺到蓬萊東路……
腦殘粉出了這麼一個很沒節操的主意,估計李淵這人的道德底線大抵也高不到哪裡去,聞言兩眼一亮,然後龍顏大悅,於是……老李家第一代祖宗新鮮炮製出爐,李淵尊封其為“德明皇帝”,這位不幸的祖宗名叫“皋陶”,曾輔佐過堯舜禹三代君主,主管司法……這牛皮吹的,何止清新脫俗,簡直令人髮指。
至於李家的第二代祖宗在一幫無良君臣的謀劃下也很快新鮮出爐,道家始祖老子,即李耳墳墓裡躺槍,實在是家門不幸,可喜可賀,全國道觀的道長們發來賀電……
老子都成祖宗了,道教順理成章便成了大唐社稷的國教,道教尊崇自然,人屬於自然,野菜當然也屬於自然,特別是窮苦百姓人家,沒菜下飯時挖幾棵野菜吃吃,不但能補充維生素,而且有利於飛昇仙界……
(作者按:有史可考的李家祖宗第一代只到李暠,至於皋陶和老子兩位究竟是不是李家祖宗,至今仍存在爭議。反正作者本人認為絕無可能,一家子又出聖人又出皇帝,風水得逆天到什麼地步啊。)
…………
李素不喜歡吃野菜,哪怕肚子再餓也不願嘗一口,日子過得如此落魄仍不失格調,李道正真應該活活抽死兒子的。
點火,洗鍋,李素略顯笨拙地做著,等飯熟的當口,李素看見了廚房角落裡的柴火堆。
柴火堆很正常,父子二人過冬之前上山砍下的,堆放在角落裡壘得老高。
每次李素看見它們就覺得心中似刀割般糾結,總是不忍直視。
今日亦是如是,進了廚房後李素的頭一直偏著,努力剋制自己不去看那堆該死的柴堆。
靜寂的廚房裡,李素獨自默默地燒火,添柴,通紅的爐火襯映出他那張原本英俊,此刻卻極度擰巴的面容……
不知過了多久,李素終於放棄般大聲嘆了口氣,喃喃道:“真的……忍不下去了!”
於是李素起身面向柴堆,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