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說幾句逆耳忠言。
“陛下,其實……震天雷不是萬能的,此物看似霸道,可為攻城拔寨平原作戰之利器,可是它的侷限也很大,比如雨雪天裡火藥容易受潮,與敵交戰時根本無法點燃引線,運輸和儲存的危險性也很大,它只能作為一種輔助作戰的工具,卻不能真的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李世民神情愈發陰鬱,嘆道:“朕知道,凡事有所長,則必有所短,世間萬物沒有完美的,但是有了此物,無疑會增加我王師的勝率,薛延陀之亂對朕對大唐來說,恰是千載難逢的良機,錯過此時,來日若欲再圖,不知何年何月,或許朕這一生都等不到了。”
李素垂頭不語。
李世民說的是實話,錯過這個千載良機,以後或許真的沒機會了。
李世民看著他,嘴角忽然勾起一抹笑意。
“說來薛延陀能有今日之亂,全託你李素獻策之功,小小少年,亦是謀國之輩,你且說說,大唐是應該出兵直擊薛延陀,將其納入囊中,還是扶持真珠可汗的王子,使大唐對其遙相掌控?”
這話不好答,跟這位李二陛下本來不太熟,不知其心性,選對了是李二慧眼識才,善納良諫之功,選錯便是被奸臣所誤,毋庸置疑,那個奸臣姓李,名素。
************************************************************
PS:還有一更……儘量不超過12點……如果超過了,請用月票砸死我,以示懲罰……(未完待續……)
第二百零八章 君臣奏對(下)
踏進朝堂了,說話不能再像以前那個農戶小子那樣隨心所欲。
跟鄉親們說錯了話,別人頂多送你一記白眼,跟皇帝陛下說錯了話,送的可就不止是白眼了,或許是一柄加頸的鋼刀。
李素以前一直抗拒做官,怕的就是那柄刀,沒有扯旗子造反的實力和勇氣,只能選擇遠離,如今稀裡糊塗進了朝堂,李素還是怕刀。
“小子不懂國事,不敢妄自胡言……”李素小心翼翼地道。
李世民的表情有點不高興了。
李素也覺得這句回答太敷衍,於是左思右想,想出一句更敷衍的。
“是出兵還是扶持,小子剛才想了很久,想啊想啊,覺得出兵有出兵的道理,扶持也有扶持的道理,就如同進膳一般,左邊是一盤鹿肉,右邊是一盤羊肉,吃鹿肉還是吃羊肉呢?這個……全看陛下的口味了。”
李世民臉色漸漸發黑,擱在桌案下的手時而握拳,時而化掌,招式變幻莫測,李素看得心驚肉跳。
這要換了是他李世民的某個兒子說這番話,怕是一巴掌就乎過來了,然而面前這小子不是他生的,不熟,不好意思下手……
垂瞼深吸一口氣,李世民用一種近乎喃喃自語的聲音道:“嶺南道交州都督府尚缺長史一名,這小子如此油滑,朕要不要把他外放到嶺南,讓他反省一下呢?”
李素腦海裡迅速浮現出一張大唐疆域地圖,飛速尋找交州的位置,然後頭皮一炸,額頭冷汗簌簌而下。
真夠狠的,交州離後世的寮國只有幾百裡了,屬於蠻荒中的蠻荒。若被流放到那裡,還真不如在這大殿上一頭撞死。
“啊!小子忽然對薛延陀之亂有了新的想法……”李素很識時務地轉了口風,同時心中產生一種自厭情緒,非常痛恨自己的沒骨氣。
李世民皮笑肉不笑地瞥了他一眼,目光像看著一根不點不亮的蠟燭。
“哦?又有新想法了?甚善,儘管奏來。”李世民笑道。笑完神色一收,拍了拍手,兩名宦官端著一方矮桌匆匆行來,桌上擺好了紙筆,二人朝李世民施了一禮,然後在殿側角落跪坐下來,一名宦官鋪紙磨墨,另一名宦官蘸墨懸筆停在白紙上方,眼睛一動不動盯著李素。等著他開口。
李素暗驚,這是非常正式的君臣奏對模式,宦官記錄在紙上的每一句話,將來都要收進帝王起居錄,實錄和正史之中的,千百年後,皇帝陛下與李素對話的每一個字都將被無數後人學者翻閱研究。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李世民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而導致大唐國運衰退。那麼千年後的學者們罵的就不止李世民一人了,還得搭上個李素。
太客氣了。客氣得李素臉色發青,暗歎口氣後,決定還是上點乾貨吧。
“陛下,小子以為,我大唐未到出兵的時機……”
李世民濃眉一掀:“此話怎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