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嗎?”“他從鋪子回來的時候,會把最小的孩子扛在肩膀上,聽他們大笑嗎?”

巴頓筆下的耶穌,因為長期在約瑟的木匠鋪裡工作而鍛煉出了結實的肌肉。他擁有強壯的體格可以支援在曠野中40天的迷惑;他能把兌錢商的桌子扔到一邊,讓他們逃出神殿;用自己的健康感染、治癒那些病人。如同本書一章的題目所說的,耶穌是生活在“野外的人”,在長期的城市辦公室生涯,性別角色調換的時代,耶穌成為這些男人的楷模。許多美國人,其中包括泰迪·羅斯福,都擔憂美國男性的衰落。許多人認為,“強身派基督教”應該為這個問題提供部分答案。巴頓同這種想法是一致的,他筆下的耶穌同著名的福音傳教士比利·辛地的描述的那個“世上最偉大的拳擊手”耶穌相類似。

這樣,巴頓也強調耶穌對男人的吸引力。他—和其他商業界內外的領袖—擁有一種“個人魅力”,像耶穌的門徒一樣吸引了許多忠實的追隨者。這種魅力不一定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就像戴爾·卡耐基後來在《如何贏得朋友,影響他人》中所提到的,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魅力。但是巴頓更強調它要來自“真誠”和迷人的男子氣概,以及注重“服務”。在這種程度上,他對耶穌和商業巨頭的比較就更清楚了。巴頓甚至還提到了一些商業巨頭的名字,在他的觀點看來,激勵人們的信念和道德與領導商業投資是非常相似的。耶穌對那些懷疑者、敵人和嫉妒的門徒的辛苦工作就像是公司領導面對的挑戰和危機。而那些持有傳統觀念的人則被巴頓作的比較激怒了。書中被批評家抨擊最多的恐怕是巴頓聲稱耶穌從某種程度上說,建立了“現代商業”,鑄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還是個現代廣告人。

對那些社會批評家關於他是為社團美國盲目作辯護的說法,巴頓回答說,是的,他是個辯護者,但同時也是改革家。巴頓對商業王國中建立起來的一些常規準則表達了不滿,他對現代公司中一部分人那些我能得到什麼和抄近道的作法進行的指責,同他對耶穌那些門徒的軟弱和其他人缺乏勇氣的批評相匹配。巴頓希望的改變是來自自我完善的改變。

耶穌新形象中的現代社會色彩(1)

作為典型的進步人士,巴頓意識到進步是正常的,是當前的事實。當所有的評論家將《無人知曉之人》列入到商業範疇中時,這本書還有其政治背景。它不僅提到了商業巨頭,還提到了政治領袖,書中有些語言也具有政治性。巴頓也具備民主黨人的外表(儘管他和其它有些廣告人一樣對大眾智商冷嘲熱諷。),儘管態度較為溫和,他卻堅信社會進步。他高唱“君主專政被民主政治所取代,他們建立政府的堅實基礎是人都是自由的,對生活中美好的追求具有同等權利。特權階級在抗議,煽動者們控訴,但是很明顯,對大多數人來講,世界每天都在變得更加公平、公正、快樂。”

這稱不上是對激烈改進的大聲呼喊,但是至少讓巴頓在道義上同戰前美國進步人士無規律的衝動聯絡起來。歷史學家亞瑟·林克指出,革新論雖然在20年代走向衰落,卻也轉移了社會重點。總之,商人已經實現了那些政治改革家們推行的目標—例如為大眾提供物質享受,效率以及上進。

巴頓過著都市生活;BBDO的總部在曼哈頓,他的時間都花在同那些全國知名的商業領袖以及其他領域的領袖打交道上了。但是這本書和他其他的作品都表達了他對小城鎮、鄉村生活和價值觀的嚮往。巴頓筆下的耶路撒冷充滿各種社會、政治頹廢的跡象—那裡有各種各樣的人,精明人、製造麻煩的人、大財主、窮苦人、政治陰謀家和頹廢者。而伯利恆和拿撒勒生活則更加健康,樸實,人們更真實,隨和。而根據人口統計得出的資料看來,鄉村長大的男孩在命運的驅使下都紛紛奔向城市,這種現象讓巴頓覺得很有趣。他列舉了紐約的一個午餐會,有兩百多個成功者出席—金融家、出版家之類的人物—大家聚在一塊兒歡迎來訪的外國政治家,他們的生活都是“不朽奇蹟”的證明。“這種大膽的想法是什麼時候進入到他們的腦海的呢?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超越小鎮的限制,他們的生活會比父輩的更廣闊呢?這種想法又是何時進入耶穌的腦海中呢?”當巴頓的書—還有他的生活—成為對新時代的慶祝時,這種對過去生活方式的嚮往看起來彷彿是對立的。

巴頓在其他方面都持現代觀點,他的耶穌是從不“煞風景”的。有一個神蹟是巴頓最愛講的,用以強調某些主人潛在的社會性禁慾行為,就是在迦拿的那個結婚筵席上,耶穌把水變成酒的故事。這個片斷決不是對禁酒法案的認可,巴頓對那些藍鼻子清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