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軍(軍長盧道源)及第74軍的51師、58師等約20萬兵力在外線阻止敵人,但日寇憑藉武器之利,仍節節取勝,常德形勢一日三驚。鑑此,餘程萬和剛剛奔父喪趕回的副師長陳噓雲一道晝夜巡查,督促各部加固工事,備足彈藥柴米,作好戰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師長,現在李(天霞)師長和廖(齡奇)師長他們正在我們外圍與敵苦鬥,估計戰火不日就會燒到常德的跟前,為鼓舞弟兄們,你發個戰前動員令吧!”陳噓雲對餘程萬說。
“好!雖然我等號為‘虎賁之師’,但響鼓配勁捶,更能顯豪氣!讓文書明天就去辦這個事。”餘程萬點頭說。
餘程萬是廣東臺山人,黃埔1期生,文筆也很出色。次日,文書寫好草稿之後,他略加潤色,一篇長達3563字的《陸軍第57師司令部文告》就此貼滿了常德的大街小巷。那文告寫道:“常德北鄰洞庭,南靠沅江,是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地方,在戰術上本是不利於固守的,但軍人的天職是保國為民,我們決定不能因為常德地形不利而動搖,命令不容任何人打絲毫的折扣”。“我們為保衛常德,為爭取國家民族獨立自由而戰死,死了比生還有價值!”“無論敵人給我們施加多大的壓力,我們的回答只能是血!是死!戰死就是光榮!”
11月15日,這篇文告在寒風冷雨中傳到了57師的各處陣地,陣地上不時掀起陣陣熱浪:“誓死殺敵,保衛常德!”的口號如同洞庭湖的怒濤久久迴盪在常德城的上空!
德山之戰,鄧先鋒當了逃兵
三天後的11月18日凌晨5點,戰鬥就在塗家湖方向打了起來。
此時天尚未亮,餘家湖灰濛濛的湖面上怱然“突突突”地響起了汽艇的馬達聲,二三百名鬼子架著機槍,直向湖岸衝來,防守湖堤沿岸的是169團(團長柴意新)的2營。2營戰士這幾天都是忱戈待旦,睡在堤岸帳蓬上的,一聽哨卡的槍響,他們齊刷刷地蹦起來,端起槍,直奔各自的陣地。
喋血常德(2)
待到鬼子進入有效射程之內,2營周營長一聲槍響,其餘戰士的長短武器像是打靶似的,瞄著鬼子的汽艇一頓狂掃。水中二三百個鬼子自然難敵陸上整營火力的攻擊,很快地,他們載著幾十具屍首,丟下一艘被打壞了的汽艇,一溜煙地逃了回去。
不久,敵將戰場轉移到沙泡、崇河市、談寧河、豪州廟、牛鼻子灘等處,但因57師以逸待勞,早有防備,因而各處陣地均無大礙。
21日,鬼子集中千餘兵力,蜂湧著由蔡家咀南渡沅水,進攻常德的南大門——德山。常德之名,名於德山,所謂“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指的就是此山。德山居沅水南岸,其孤峰嶺為這一帶的制高點,自然是常德的安全屏障,防守該處的是臨時配屬給57師指揮的63師188團。188團的團長名叫鄧先鋒,可正是這個先鋒,卻在關鍵時刻當了逃兵。
原來,當大戰在即之際調本不屬於74軍的188團前來協防常德城時,鄧先鋒就是極不情願的,等到他稍作安頓敵人也接踵而至時,他的不滿裹挾著恐懼便一古腦兒地迸發出來,不等敵人發起衝鋒,他便帶著所部撒腿朝黃土店跑去。
“使不得,使不得呀!這麼一跑我們是犯了天大的法呀!我願意守德山,願意留下跟我的都不要走!”
一位姓張的副營長攔住他的部下,拼命地喊道,勸阻道。結果,200多人跟他留了下來。“他們在德山打了4天3夜,全部戰死。在上級逃跑的時候,一個下屬的壯舉是值得讓後人永久緬懷的,但他連名字也沒留全,我只記得他姓張。”62年後的今天,當記者採訪這場大戰至今健在的兩個倖存者之一、時任57師169團上尉書記官的吳榮凱老人時,吳老滿懷崇敬地說。
而與此同時,敵兵500,附騎兵百餘在3架戰機的掩護下,經戴家大屋向常德西邊河洑山的171團防區猛攻;一股約400多人的敵軍由崗市向黃土山的170團(團長孫進賢)前沿陣地進犯。
阮次山一手捂著胸口,一手持著德造八音盒子迎了上去。一個鬼子端著刺刀向他刺來,一下,兩下,三下,四下,殷紅的鮮血便咕咕地把他的墨綠色軍裝染成了一團烏黑烏黑的棗色
戰至22日清晨,河洑山方面敵增兵至2000餘人,戰鬥更加激烈。171團的指揮所設在距前線300米左右的地方,團長杜鼎是個身高體壯、敢打硬仗的西北漢子,他換起袖子,一隻腳踏著條凳,一手握著話筒,扯著嗓子下命令:“阮營長,重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