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小說:明朝宦官 作者:懷疑一切

一、宦官一瞥(1)

“乾兒義子拜盈門,妙語流傳最斷魂。強欲為兒無那老,捋須自嘆不如孫。”——這是近人嶽鴻舉寫的一首詩[1]。說的是:明末天啟年間臭名昭著的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百官中的一些宵小,拜倒在其名下,充當乾兒,時已老態龍鍾的禮部尚書顧秉謙,捋著長鬚對魏忠賢說:“本欲為兒,惜須已白。”故命其子拜為孫。魏忠賢心花怒放,賞給他紋銀二百兩[2]。這是晚明政治史上一幕小小的醜劇。但是,透過這幕醜劇,我們不難看出,魏忠賢之流的宦官掌權時,政治上是何等的烏煙瘴氣。

當然,宦官並不是明朝末年的“特產”,宦官是中國古老而又漫長的封建專制主義政治肌體上孕育出來的怪胎,考其來源,亦可謂久矣。

《詩經·小雅》中,有一篇詩名叫《巷伯》,漢代經學大師鄭康成解釋說,“巷伯,奄官寺人,內小臣也。奄官,上士四人,掌皇后之命,於宮中為近,故謂之巷伯。”據說,這首詩是一個名叫孟子的寺人,因被讒受宮刑,憤而作此詩以諷刺周幽王的。這裡的奄官、寺人,都是“內小臣”,也就是宮中內臣——宦官的別稱。在《左傳》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宦官的歷史蹤跡。此書襄公二年(前571)記載謂,“令司宮巷伯儆宮。”晉代學者杜預注道:“司宮,奄臣。巷伯,寺人。皆掌宮內之事。”如此看來,遠在周代,宦官就已經出現在深宮內廷之中了。但是,這個時期的宦官,對國家政治生活並沒有發生多大影響。近代學者龍文彬據《周禮·周官》推測,當時的小臣、閽人、寺人之類,“皆內宰統之,上隸於冢宰(即後世宰相)。”因此他認為,在西漢以前的漫長歲月裡,宦官從未興風作浪,“宰相制之也”[3]。即以西漢而論,“漢承秦制”,在制度上仍然不失為“古色古香”,三公總九卿,“而少府之官,內臣皆屬焉”,仍然隸屬於外庭,惟其如此,宦官們的命運,掌握在大臣手中,他們也就不可能肆無忌憚地作威作福。這個看法是不錯的。早在清初,顧炎武即曾指出:“閽人、寺人屬於冢宰,則內廷無亂政之人。”[4]這個時期,多數宦官也並非由“刑餘之人”擔任,而是由正常人充當,人數也比較少。

宦官成為一種嚴重干預國家政治生活的特殊政治勢力,活躍在政治舞臺上,嚴格地說,是東漢以後的事。劉秀“光武中興”,重用宦官,後來愈演愈烈,到了東漢末年,已不可收拾。這表明,宦官勢力的日漸膨脹,是封建專制主義不斷發展、強化的產物。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曾經慨乎言之:“奄宦之如毒蛇猛獸,數千年來,人盡知之,乃卒至裂肝碎首者,何歟?則由於人主之多欲也。”[5]這是一個很好的揭露。歷代封建帝王沒有一個不是“多欲”——人慾橫流的。但是,在他們的無數慾望中,有兩點最為強烈:第一,希望皇位能傳之千秋萬世,好讓家天下地久天長。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封建專制政治的根本特點之一——皇位的不可轉讓性。這一來,如何確保帝王一系血統的純潔性,便成為封建帝王的頭等大事。惟一的途徑是,在深宮內院中,除了皇帝一人而外,不讓第二個男人出現。但這在事實上又是無法做到的。因為,如果在宮中真的除了皇帝一人外,沒有第二個男人,那麼,誰來為皇帝辦事呢?光是後、妃那些娘兒們顯然不行。最穩妥的辦法,是讓既是男人,卻因生殖器官被閹割而成了“半個女人”[6]的人在宮內當差,這種不男不女、半雌半雄的人,就是宦官。第二,希望最大限度地將君權、夫權合而為一。還是黃宗羲說得好:“豈知後世之君,乃以天下為娛樂之具。崇其宮室,不得不以女謁充之;盛其女謁,不得不以奄寺守之。此固必然之勢也。”[7]封建統治者幾乎沒有一個不追求妻妾成群的淫逸生活。最高統治者皇帝更毋庸論,他既是全國最高政治權力的代表者,也是夫權的最大代表者。對於封建帝王來說,維護其夫權的神聖不可侵犯,當然也是至為重要的。漢代仲長統說過:“宦豎傅近房臥之內,交錯婦人之間。”[8]因為只有經過腐刑成了特種男人、“半個女人”的宦官,在與宮中婦女接觸中,才不會發生大的問題。惟其如此,隨著君權的發展,宦官的數字不僅日益龐大,而且全部都由被閹割過的閹人組成。秦和西漢的宦官,固然多數是閹人,但也還雜用一部分士人,而從東漢開始,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它士”[9]。從此,閹人、宦官,渾然一體,已成了標準意義上的同義語了。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宦官一瞥(2)

清代乾隆年間的史學家趙翼曾經指出:“東漢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