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於孝天的吩咐了,只要於孝天不對他們太過刻薄,讓他們日子能過下去,那麼朝廷誰來當權,就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了。
於是祖大壽讓使者回去告訴於孝天,如果於孝天有誠意的話,就先給他撥二十萬兩餉銀,只要他收到餉銀,那麼他就保證不會率軍入關。
而於孝天在得知了祖大壽提出的這個條件之後,二話不說,便下令調撥二十萬兩銀子,立即將其運往山海關,交給祖大壽使用。
祖大壽看到於孝天這麼爽快,於是也沒什麼好猶豫的了,當即表態,只要於孝天以後不虧待他們關寧軍,那麼關寧軍絕不會派一兵一卒再入關去找於孝天的麻煩。
這個協議的達成,給於孝天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緩衝時間,接下來他便可以少了一份對關寧軍的忌憚,可以全力以赴的用兵迅速的控制北方局勢。
崇禎在聽於孝天說罷了和關寧軍眾將達成的這個協議之後,頹然跌坐在龍椅之上,面如死灰,半晌都沒有言語。
他知道他已經被很多人給徹底拋棄了,這一次於孝天入京清君側,讓他看到了天下非常多的官員以及讀書人的無恥程度。
這些人表面上一個個道貌岸然,像是謙謙君子一般,但是實際上各個都是一肚子的男盜女娼,什麼狗屁氣節,根本就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他們最關心的還是他們的官位能不能保住,他們以後還能不能繼續撈錢,並且高高在上做人上人,至於平時他們嘴裡面說的最多的為國盡忠,不過只是他們用來裝點門面的幌子罷了。
當有一天有人要篡權的時候,這些人立即便露出了他們醜陋的嘴臉,一個個立即將以前的偽裝撕去,跑去找新的大腿抱。
反倒是祖大壽這幫丘八們,顯得還要比這些人可愛一些,他們不要臉,是不要到了明處,誰給他們提供糧餉,他們就為誰幹活,現在朝廷被於孝天控制了,那麼他們就聽於孝天的,因為他們可以說,他們是當兵的,他們的職責是鎮守關寧,至於誰來當政,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
隨著於孝天把一件件事情都告訴了崇禎之後,許多地方的重臣紛紛在於曉天的遊說之下,表明了他們願意聽從於曉天的吩咐之後,崇禎整個心理防線開始出現了裂紋,以前的執著和堅持,到了這個時候已經變得脆弱不堪了起來。
崇禎坐在龍椅上捫心自問,他這麼多年來,難道真的錯了嗎?這麼多年來,他為了整個大明,做了這麼多,付出了這麼多,可是卻得到了一個什麼結果呢?
眾叛親離,對!就是眾叛親離,沒有什麼詞彙,能比這四個字更貼切了,他想要做一個明君,可是他手下的那些大臣,卻讓他做不成明君,他想要中興大明,他為此努力了,可是大明非但沒有出現任何中興的曙光,反倒是整個天下局勢卻在每況愈下。
他登基之後,立志要光復遼東,滅掉建奴,可是十多年下來,建奴非但沒有滅,而且越來越強,控制了更多遼東的土地,東江鎮也丟掉了。
他想要做到國富民強,可是大明百姓卻民不聊生,他想要一個清明的官場,可是當官的卻絕大多數人貪鄙成風,厚顏無恥到了極點,當官的日日想的是黨爭,爭權奪利,根本沒有多少人真正在為他的大明著想。
這些年來,他也殺了不少大臣,可是卻還是沒有能改變任何東西,大明的局勢依舊在繼續糜爛下去,讓他看不到任何希望。
現在於孝天此獠悍然入京奪權,可是朝中的官員,真正站出來和他抗爭的卻寥寥無幾,幾乎絕大部分官員,都立即選擇倒向了於孝天,開始為於孝天搖旗吶喊,為於孝天出謀劃策,為於孝天做事。
現在連他最為器重,將其依做長城的洪承疇,也選擇了背叛於他,而這麼多年來,他想盡辦法投入成百上千萬兩銀子,打造出的大明最強的兵馬關寧軍,卻也作壁上觀,根本不管他的死活。
所以崇禎最終徹底崩潰了,又一次跳起來要和於孝天拼命,於孝天也沒有和他動手,只是稍稍後退了一步,自有那些太監忙不迭的上去勸解崇禎,又一次把崇禎給安撫了下來。
當崇禎又一次平復下來之後,他整個人彷彿又瞬間老了許多歲一般,整個人的精神都變得更加萎靡不振了起來。
“可笑!真是可笑呀!想我朱由檢登基之後,為了大明天下,殫精竭慮,做了這麼多事情,可是到頭來卻落得了一個如此不堪的下場!
於孝天,你這一下滿意了吧!想必你現在一定很得意吧!”崇禎緩緩抬起頭,用無比怨毒的眼神看著於孝天,但是卻用一種嘲諷的口吻,對於孝天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