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接了洪承疇的親筆信,開啟之後觀看了一番,洪承疇在信中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告訴他,於孝天並非他們所想的那麼惡劣,讓孫傳庭最好能親自到京師會一會於孝天和他。
洪承疇並且在信中親自作保,表明會保證孫傳庭的安全,於孝天絕不會加害於他。
孫傳庭看了這封信之後驚疑不定,起初猜測洪承疇可能是受於孝天所持,被迫無奈才寫信給他,騙他入京加害於他。
於是他仔細的又看了幾遍這封信,卻並未在信中發現有什麼不妥之處,洪承疇的筆記很清晰,運筆什麼都沒有什麼問題,絕不像是倉促之間或者是情緒十分波動的狀態下給他寫的信,而是應該處於一種很穩定的狀態,安靜的寫下的這封信,字裡行間也看不出什麼隱含的東西。
於是他想到了送信之人,趕緊派人去查問,結果當送信的人被帶到他的面前之後,他發現送信的人他認識,正是洪承疇的一個家丁,於是他趕緊將家丁叫入他的住處詳細詢問了洪承疇的情況。
這個家丁也不相瞞,據實回答了孫傳庭的問話,告訴孫傳庭雖然他們老爺被俘,但是整個過程於家軍對其都相當客氣,照顧有加並未留難於他。
入京之後於孝天親自接見了洪承疇,二人相談了相當長時間,於孝天還留洪承疇住在他的行轅之中,後來還單獨給洪承疇在京師之中選了一個清靜的院子安歇,並且派兵進行保護。
另外也沒有過分限制洪承疇的行動,這幾天還常找洪承疇相談一些事情,雙方相處看來還算是融洽。
孫傳庭這就看不懂了,在他們起兵趕往京師的時候,洪承疇對於孝天是深惡痛絕的,恨不得將其立即拿下殺之而後快,但是沒想到洪承疇被俘之後,卻得到了於孝天如此的看重,而且洪承疇似乎也沒有以死報君恩,倒是和於孝天相談甚歡,這就奇怪了。
在確認洪承疇並不是被於孝天強行所挾,故意矇騙他到京師謀害於他之後,孫傳庭最終毅然決然選擇了跟著這個洪承疇的家丁,只帶了他貼心的十幾個家丁,趕往了京師。
孫傳庭入京之後,於孝天高規格的接待了孫傳庭,並且親自在行轅的花園之中設宴款待孫傳庭,還請來了已經歸服他的洪承疇作陪。
三個人在於孝天臨時行轅整整談了一個下午帶前半夜,一場酒吃了兩頓才算是結束,孫傳庭最終還是接受了於孝天和洪承疇的勸說,選擇有保留的支援於孝天。
如此一來於孝天算是獲得了兩大助力,洪承疇和孫傳庭都是多年和流民軍打交道的人,而且都是精明強幹之人,這也就讓於孝天下一步對付流民軍,多了幾分把握。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之中,於孝天一邊是大力改革大明朝廷二百多年來積存下來的各種弊政,一手拿著蓋著朝廷印璽的聖旨,假借崇禎之名強力推行各種新政,一邊是高舉屠刀對於那些試圖抵…制各種新政出…臺的既得利益集團狠下死手。
崇禎以前也不是不知道一些弊政的事情,他也曾經多次試圖改革這些弊政,但是雖然他貴為皇帝,但是卻往往受到官員們的左右,往往推行新政,必定會影響到一些既得利益者或者集團的利益,很多當官的本身就身在既得利益集團之中,抑或是一些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
所以往往當崇禎想要推行一些新政,改革一些弊政的時候,便會遭到眾多大臣們的強力抵…制,而崇禎又有時候拉不下面子,或者是忌憚太多,只能不了了之。
其實這一次於孝天率軍入京之前,崇禎就試圖打算,先把一兩個皇子送往南京那邊,做個萬全的準備,一旦要是京師有失的話,他立志絕不棄京師而逃,萬一遭受了於孝天叛軍戕害的話,那麼他的皇子在南京那邊,也可以立即順勢登基繼位,接著詔令天下繼續和於孝天為敵,有朝一日重新光復大明江山。
但是他僅僅是這麼一個要求,就遭到了一些吃飽了撐的沒事幹的大臣的抵…制,說什麼要事這時候送走皇子,是一種示弱的表現,會嚴重影響到軍心士氣,以至於崇禎只能悻悻作罷,也導致了於孝天破城之後,在崇禎根本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舉家老少都被堵在了皇宮之中。
這也是崇禎為何沒有選擇自殺殉國的原因之一,因為他要是自殺殉國的話,這大明江山也不會由他的子嗣繼承,到時候天下大明臣民,恐怕會因為找不到一個正統的繼承者,弄不好會因此起紛爭,你找一個皇親國戚拉出來當皇帝,我也弄一個皇親國戚出來繼承大統,到時候一傢伙搞出一堆皇帝繼承大明基業,到時候就徹底亂套了。
其實這種事也在歷史上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