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灰之中富含大量碳酸鉀,碳酸鉀就是純鹼,西方在燒製玻璃的時候,早期幾百年都沒有純鹼使用,也是使用草木灰替代,所以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草木灰的獲取,就更不用發愁了,島上本來就雜草叢生,有的是草木灰用,可是於孝天覺得還是用海藻燒製的草木灰含鹼量更大,質量也更好一些,故此讓一些移民或者島上漁民家屬出工,他們海狼出錢,去海邊撈取大量的海藻,堆放在海邊曬乾,然後點燃燒成草木灰,運到新建的玻璃場代用。
如此一來各種事情就基本上迎刃而解,只待於孝天點火準備燒製玻璃了。
正月剛過,於孝天的玻璃場就徹底建好了,另外他還購入了幾船煤作為燃料使用,福建本來就不是缺煤的地方,南方剛好也只有福建有煤,集中在龍巖一帶,明代時候已經開始大量開採了,所以採購一些煤也不是難事。
幹這些事情的時候,於孝天沒有對任何人詳細說明他要做什麼,只是告訴手下,按照他的要求準備就可以了,到時候會給他們驚喜的。
所以到他給玻璃爐點火的時候,也沒人知道他到底要做什麼,只是一眾工匠,傻乎乎的看著於孝天指揮他們忙活。
爐子點燃之後,先燒了兩天,將爐子徹底烘乾,另外爐溫也提高起來,於孝天這才開始將石英砂和石灰裝入坩堝送入爐中煅燒。
本來於孝天胸有成竹,覺得問題不大,可是偏偏在剛開始煅燒原料的時候,就出了問題,剛把一些坩堝放入爐中不久,爐子裡面就發出了爆炸的聲音,嚇得眾人都紛紛逃出了工棚,連於孝天也被嚇得一溜煙的溜出了工棚,好一陣子看沒有爆炸聲傳出爐子,這才小心翼翼的帶人回到工棚裡面檢視。
這一看於孝天就哭了,他把事情想的有點太簡單了,覺得坩堝不是什麼麻煩的事情,但是問題正好就出在坩堝上,他定做的這些坩堝之中,有大半的坩堝不符合要求。
放入爐子加溫之後不久,一大半的坩堝就發生了爆裂,結果使得他第一步試驗就宣告失敗。
於是他只得停工下來,將不合格的坩堝淘汰掉,再從陸上訂購新的坩堝,運回來先加熱試驗,選出可用的坩堝繼續試驗。
如此折騰了一個月的工夫,原料和坩堝的問題才基本上解決,接著他將各種原料混合到坩堝之中,蓋上蓋子再次放入爐子裡面開始焙燒。
經過長時間的焙燒之後,爐溫升高到了一定程度,坩堝中的原料也開始融化產生反應,逐漸的被燒成了玻璃液,但是這種玻璃液取出之後,試驗了一下之後,發現顏色太重不說,而且還很多氣泡,這樣的玻璃即便是做成玻璃製品也很不美觀,製作玻璃鏡根本就不能用,質量上甚至沒法和現在的西方所產的玻璃相比。
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好的玻璃原料,那麼就必須對玻璃液進行脫色處理,於孝天想了半天才想到以前玻璃廠是用現成的脫色劑,對玻璃進行脫色處理,脫色劑好像是二氧化錳和硝酸鈉。
可是這時代他去哪兒弄這樣的化工原料呢?所以他只能想辦法找替代品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氣泡的問題,倒是好解決,稍微加入一些食鹽,作為催化劑,然後透過不斷的攪拌玻璃液,就可以派出玻璃液裡面的氣泡,即便是不能完全排出也不妨,只要氣泡變得非常小,肉眼難以看到就行,不影響玻璃的使用。
於孝天絞盡腦汁想了很長時間,最後想到了只能用硝石來取代硝酸鈉使用,於是他繼續試驗,折騰了又足足一個月的時間,甚至連爐子都重新改造了一次,最終總算是得到了接近無色的玻璃液。
於孝天看著被攪棒拉出的滾燙的玻璃液,這下樂開花了,不管怎麼說他總算是成功了,玻璃液滴下來之後,凝結成了玻璃珠,被他送到退火窯之中退火,省的降溫太快造成玻璃內部應力不均開裂。
最終他得到了幾個接近物色的玻璃珠,顧不上這些玻璃珠還有點燙手,他就抓了起來,被燙的嗷嗷直叫,但是也捨不得撒手。
等眾人見到了這些不規則的玻璃珠的時候,才知道於孝天這段時間忙活什麼了,一個個看著這晶瑩剔透的玻璃珠,都驚訝的下巴快要掉到地上了。
有點見識的人知道這是什麼,像跟著他去陸上辦事的親衛和趙麻子,見過世面了,當然知道這是玻璃。
但是沒見過世面的人,怎麼也不敢想,於孝天居然能在島上自己做出水晶來,一個二個都把這些玻璃珠當做了水晶。
於孝天給眾人解釋了一番,告訴他們這玩意兒可不是什麼水晶,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