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文官面前,就算是四五品的文官面前,也都要夾著尾巴小心翼翼的自稱卑職,直到後來崇禎年間,國事崩壞之後,這些武將才開始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不太買文官的帳了。
而總兵之下,依次一般是副將、參將、遊擊、千總、把總,再下面還有總旗官和小旗,但是卻從未聽說過什麼將校尉官這樣的官階。
而且於孝天提出的軍銜制,把軍官分成將校尉三階,而每一階又被分成四階,從上到下一共設定了十二階,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和少尉。
這十二階軍銜,讓他們一時間根本搞不清楚,跟大明的軍官的軍階怎麼個比較法,到底哪一階可以和大明軍隊的什麼軍階大致相等。
看著下面這幫人一頭霧水,於孝天就知道他們肯定會糊塗,於是乾脆弄了個圖表出來,對比著對手下眾人說道:“看看這個大家就明白了,大明的總兵,算是最高的軍階吧!在我們的軍銜之中,大概算是中將和少將這兩階,但是達不到上將和大將,上將和大將,將會基本上算是和兵部尚書差不多!這麼說你們應該明白了吧!
副將的話,應該算是少將和大校這兩階,那麼參將,在我們的軍銜之中,應該在上校和中校這兩階之中,根據領兵多寡不同,資歷不同,功勳不同,進行區分。
而遊擊差不多算是少校和大尉,一般算是大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