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阿蘭人與東哥特人的降服,以及西哥特人的流亡,匈奴人成為從烏拉爾山到喀爾巴阡山之間所有大平原的主人。佔領了喀爾巴阡山的瓦拉吉亞平原之後,他們緊接著又佔領了匈牙利平原,將格比德人變成了他們的屬民。在那裡,他們將領地擴充到多瑙河的南岸(公元405年)。此時,他們分作三個遊牧部落,由三個領袖(三個兄弟)統治著,分別是羅幹思、孟卓克及韓克答兒。公元425年,他們同時在位。公元434年,孟卓克的兩個兒子佈列達與阿提拉成為統治者,但很快後者就把前者除掉了。
於是,阿提拉便開始了他的征服。公元441年,他向東羅馬帝國宣戰,渡過多瑙河,奪取了塞爾維亞的埃蘇斯城,搶掠了菲力波波利,蹂躪了色雷斯,並搶劫了阿喀迪鄂波利。公元448年,東羅馬帝國與阿提拉簽定和約,割讓給他從多瑙河到尼什高地的一塊長方形土地(現在的貝爾格萊德與乞思朵窪之間)。
公元451年1~2月間,阿提拉在匈牙利平原集中兵力,率軍出征高盧,在到達萊茵河北岸時與日耳曼人會合。渡過萊茵河之後,他進攻羅馬帝國的高盧(當時由羅馬貴族艾茨統治)。同年4月7日,他焚燬了梅斯,進而包圍奧爾良。6月14日,由於艾茨所率領的羅馬帝國軍隊和國王狄奧多里所率領的西哥特軍隊同時進行抵抗,該城被解圍。在特羅耶以西的莫里亞庫斯的一場勢均力敵的戰役中,阿提拉被羅馬人與西哥特人擋了回去。這次戰役(公元451年6月底)拯救了西方世界。
在這次失敗後,阿提拉且戰且退,一直退到多瑙河,並在那裡渡過了冬天。第二年春季,他入侵義大利。在長時間圍攻阿乞烈後,終於攻克該城,並進入城內進行破壞。奪取米蘭和巴威亞後,阿提拉立即宣稱要進軍羅馬。當時羅馬的皇帝瓦倫丁三世已經逃走了。不過,阿提拉被羅馬聖來奧大主教說服|Qī…shū…ωǎng|,沒有向羅馬推進。在接受羅馬的貢物,並和凱撒的一個公主敬諾里亞結婚(公元452年7月6日)之後,阿提拉重新回到班諾尼亞,並於第二年去世。
哥特史學家約南德斯為我們描述了一個非凡的阿提拉形象,他是典型的匈奴人,身材短小,胸部寬闊,頭大,眼睛小而深陷,鼻塌,面色暗淡,鬍鬚了了無幾;他發怒時很可怕,他把給別人帶來的這種恐怖當作政治工具;他所使用的計謀與中國六朝時匈奴征服者所使用的幾乎是一樣的;他說話時總是將事實誇大,這種險惡的居心被用在了破壞活動(阿乞烈城被徹底夷為平地,自阿提拉走後再也沒有把它重建起來)和集體屠殺中,主要目的是給對方一些教訓。除此以外,約南德斯與普里司可斯把阿提拉描寫成一個正直的審判官,他對僕人們十分優待,對被降服的人十分仁慈。他在奢侈的野蠻人中間過著簡樸的生活,別人都在使用金質碗碟的時候,他卻在用木製的器具。同一個史料提供給我們他的另一面,他很迷信,盲目地輕信薩滿教,他的酒癮會使典禮變成一幅醉鬼圖。同時,他對待大臣與書記官,則有所顧慮,就像希臘人對待鄂尼格思,羅馬人對待鄂烈思忒,日耳曼人對待埃德科一樣。最令人驚奇的,這位遊牧部落領袖的特徵是常常選用靈活多變的政治策略,而不使用戰爭。就是在戰爭中,他也首先是一位指揮官而不是一員大將。另外,這個蠻族人在執法時顯得有些剛愎自用,總能給自己找到合理的藉口,認為自己是絕對的權威。他的這些特點與另外一位草原英雄成吉思汗有些相似。
阿提拉的帝國以突厥人為核心,同時包括散佈於烏拉爾山與萊茵河之間的所有蠻族,如薩爾馬特人、阿蘭人、東哥特人、格比德人等。與成吉思汗的帝國一樣,在蒙古大旗下的不僅僅是蒙古人,還有突厥人和通古斯人。阿提拉於公元453年過早地去世,這個混雜的帝國也就隨之自行滅亡了。東哥特人與格比德人首先叛變,他們在班諾尼亞的一次大的戰役中將匈奴人人擊敗,阿提拉的長子埃拉克在此次戰役中被殺(公元454年)。
這時,匈奴人在阿提拉的兒子騰吉齊克的率領下又重新回到俄羅斯草原,而阿提拉的其他的兒子則來到了羅馬帝國。羅馬帝國將阿提拉的一個兒子埃訥克安置在多布魯甲,另外兩個兒子額木尼查爾與烏金都爾安置在麥西亞。而騰吉齊克又一次率領匈奴人在多瑙河下游攻擊東羅馬帝國,結果戰敗並被殺死。他的頭顱被陳列在君士坦丁堡的馬戲場裡(公元468年)。
之後,殘留下來的匈奴人部落分為兩部分,生存於黑海以北的地方,庫特里果爾匈奴遊牧於亞速海以北,兀都果爾匈奴人則流浪於頓河入海口入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