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道赫然出現在眼前。隨後,他又將絲籮往青石墓門上一掛,只聽得一聲巨響,雕刻著天龍、金獅的寬厚墓門竟徐徐開啟了。盜墓賊小心翼翼地走進去,誰想只見劉秀正端坐燈下,聚精會神地看書。劉秀聽見聲響,抬頭一望,看到了盜墓賊正毛骨悚然地站在那裡,於是便厲聲責問來者何人。賊人自然是胡亂找個理由虛與委蛇。劉秀聽罷,不露聲色,斥退了這個盜墓賊。但誰想盜墓賊臨走還是順手牽羊,偷拿了一個墓中隨葬的錦盒。待他退出墓葬後,自然是急忙開啟錦盒,想看看裡面到底藏了什麼寶貝。怎料只猛然聽得一聲響,一條金龍從盒子裡奔騰而出,頓時大雨傾盆,金龍盤旋片刻,就飛入天空無影無蹤了。盜墓賊嚇得面如土色,每跟人談起此事,都心有餘悸。從此再也沒人來挖掘過原陵。而據說隨後就有人倒賣金龍,後被認出是當年下葬原陵的陪葬品,繼而被官府收押。這些傳說使原陵的盜墓史越發的撲朔迷離……
當然,這些盜墓故事縱然引人入勝也不過是一些傳說罷了。但儘管如此,歷史上光武帝原陵因為建築宏偉、陪葬珍寶奇物無數,確實使盜墓者趨之若鶩,屢遭侵擾,損失慘重。而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就又要算到臭名昭著的董卓身上了。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他無恥地盜掘了一批帝陵,而光武帝原陵就成為他第一座染指的帝王陵墓。當年,董卓派大將呂布盜掘北邙山上的皇陵,無論西漢還是東漢王陵,無一倖免。原陵就在這位軍閥的無恥挖掘下,不但墓中寶藏被劫掠一空,陵上建築也遭到了嚴重破壞。
我們現在見到的原陵已經不是最初明帝為光武帝修建的原陵了,而是宋代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重新整修的光武陵。所以,它才能重新帶給我們那麼“蓊蔚峭拔”的形象。在祠殿左右兩側,還分別豎立著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四通石碑,記載著重修祠廟和原陵沿革的歷史。時至今日,我們也只能根據碑文的記載,窺見當年光武帝原陵初始的風貌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唐太宗昭陵:氣象萬千的大唐雄風(1)
唐太宗生前開創了貞觀之治,死後也特立獨行地開了依山為陵的先河。唐太宗的昭陵在風雨飄搖中經歷了1 300多年,當年巍峨的地表建築已是斷壁殘垣,墓中隨葬品也是不知所終,唯有那無言的石雕還在訴說往日的輝煌。但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掩蓋這座昔日金碧輝煌的殿堂所留下的諸多謎團:依山為陵到底是為了節省,還是謹防盜墓?作為陪葬陵最多的帝王陵墓,昭陵又揭示了怎樣一種君臣父子的關係?昭陵六駿又承載了怎樣的歷史謎題?或許走進昭陵,我們將一一揭曉答案。
破舊立新,因山而建
昭陵,取“集帝王之氣”和“文治武功”之意,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 8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亙及平野。照陵的玄宮(即墓穴)就鑿建於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公里,就氣勢之壯觀雄偉而言,可以說是空前的了,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延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據《舊五代代史》記載:宮室壯麗豪華,和人間沒有兩樣,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華麗的宮殿,蒼松翠柏,巨槐長楊。杜甫在描繪昭陵的濤中稱讚說:“靈寢盤空曲,熊罷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
昭陵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為建立統一強大的唐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位功在千秋,開創了大唐盛世的一代帝王,由於追求長生不死,誤食“靈丹”於公元649年中毒而亡,下葬昭陵。
昭陵的最大特點就是依山而建,依山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墓葬的新建制。可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一改秦漢積土為陵,依山建陵呢?
據說這是由於貞觀十年文德皇后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她一再向太宗請求:“安生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願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請因山而葬,不需起墳”。(《舊唐書》卷五)文德皇后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寫著:“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