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小說:絕版王陵 作者:竹水冷

浮雕就是上面最耀眼的一顆寶石。這些浮雕原來置放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與歷代一些帝陵陳陳相因的一般性的石人石馬布局不同;這是唐太宗為了紀念他開國的武功所立。六駿是他當年馳騁戰場所騎的六匹戰馬,名字分別為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相傳六駿諸形出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由技藝高超的名匠依照圖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馬。石屏高約米,寬近2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題的四言讚美詩,由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書寫,不過,如今字跡已無從辨認了。

從文獻中得知,排列在東側第一的為“特勒驃”,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個子弟進獻的。它載著李世民馳騁汾晉,為收復大唐王業發祥地——太原和河東失地,立下了戰功。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它:“應策騰空,承聲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排在東側第二的為“青騅”,應該為一匹蒼白雜色駿馬,李世民和竇建德在洛陽武牢關交戰時的坐騎,一場大戰下來,駿馬“青騅”身上中了五箭,都是從迎面射來的,足見它奔跑起來迅猛異常。李世民稱讚青騅馬:“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東側第三為“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陽城外、武牢關前和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的又一匹坐騎:在激烈的戰鬥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從背後射來的。世民為其題讚語日“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西側匹為“颯露紫”是李世民東征洛陽,剷平王世充勢力時的坐騎,被稱為“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襲三川,威凌八陣。”西側第二為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與劉黑闥在沼水作戰時所乘的一匹戰馬,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戰死在兩軍陣前,稱為“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失載戢,氛埃廓清”。西側第三為“白蹄烏”是武德元年,李世民與薛仁杲在淺水原作戰時的坐騎,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大概由於六駿的戰鬥經歷,再加上石雕藝術的魅力,這組浮雕在民間的傳說中充滿了神奇的色彩。據說安史之亂時,唐軍和安祿山手下將領崔乾祐在潼關展開大戰。戰鬥中,叛軍的一隊白旗軍衝殺悍勇,攻勢凌厲,唐軍一時難以招架,眼看要敗下陣來。突然黃旗招展,不知從何處殺出一隊人馬衝向白旗軍。兩個回合的惡戰下來,黃旗軍殺得賊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敵眾,被白旗軍團團圍在核心,難以突圍。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陰雲四起,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轉眼間黃旗軍蹤影全無,驚得叛軍呆若木雞,倉皇倒退了幾十裡。後來,昭陵的守陵官員奏報朝廷說,潼關大戰那天,昭陵前的六駿個個汗溼欲滴。人們紛紛傳說:那隊勇猛神奇的黃旗軍就是又昭陵六駿和墓前的石人石馬組成的。

然而昭陵六駿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傳說這麼簡單,還留下了重重謎團。而其中最為人們所欲探知的就是名稱之謎和色彩之迷了。

關於昭陵六駿的名稱,史料中有比較具體的記載,但對其名稱的由來、含義,人們卻不甚瞭解。很多人望文生義,對昭陵六駿的名稱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闡釋。有人推測其名稱來源於波斯語,也有人認為源自粟特文,還有人推斷是突厥語或梵文等等,不一而足。但關於這個問題,史學界始終沒有定論,留下了一片謎團。

而色彩之謎就是指昭陵六駿是否有顏色。據專家考證,當年的六駿應該是通體施色的。在北宋年間,一個名叫遊師雄的地方官員還在遊記中記錄了這六駿的色彩。根據記載,“颯露紫”為紫色;“拳毛騧”為黃色;“白蹄烏”為身體純黑,四蹄皆白;“特勒驃”為黃白色;“青騅”為蒼白雜色,而“什伐赤”為純紅色。由此可見似乎六駿的命名也暗含顏色的意味。但由於現在六駿歷經滄桑,顏色已退,位置又經過移動,所以就進一步加大了根據文獻記載來判斷他們名稱及顏色的難度。

時至今日,如若再度矗立於昭陵之前,我們卻只能看見經過修整和複製以後的六駿了。原來,在1914年,美國文化侵略分子勾結陝西軍閥,把“六駿”全部打碎,並盜去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現陳列在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餘四駿被複原、被盜之兩駿也被複制,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昭陵六駿了。

而歷史上的昭陵也是屢遭侵擾,地宮之中的其他絕世寶物是不是也向昭陵六駿一樣,已經慘遭厄運?這座費盡心思,傾一國之力建成的帝王之陵,還能留有多少當年印記,供後人去瞻仰和追思呢?或許這一切只有待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