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案者極有可能這樣幹,因為只有把自己所握有的合法傷害能力,用到極致,才能為自己最大限度地牟利。所以鳳四老爹說:“只是一場欽命官司,把一個假官從尊府上拿去,那浙江巡撫本上也不要特參,只消帶上一筆,莫怪我說,老先生的事只怕也就是‘滾水潑老鼠’了。”
假中書成真的奧妙(2)
鳳四爹的話絕非危言聳聽,嚇唬秦中書,此時,秦中書、高翰林、施御史和假中書萬青雲已經成為利益共同體。秦中書要想不破家,只有萬秀才的官司不輸才行。如此,不論秦中書和高翰林、施御史多麼懊悔,多麼討厭萬秀才,但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們不得不全力幫助萬秀才。
說到假官,其才能和道德操守並不一定比真官差。清初蘇州太倉某人的《硯堂見聞雜錄》,記載康熙年間,一個姓郭的官員在赴任池州知府的路上,被一位姓張的強盜殺死,獨獨留下他的妻子和兒子,強盜拿著委任文書去上任。幾年內在當地懲處惡霸,提倡農耕,造福一方,後來真知府的小舅子來探望姐姐,才東窗事發。
txt小說上傳分享
鄉下青年成長為“超人”之路(1)
一個純樸鄉下青年成長為“超人”之路
從《儒林外史》匡超人的身上,我們能看到許多熟悉的影子,比如《紅與黑》中的於連,《人生》中的高加林等。
他們都是在鄉村裡長大的青年,曾經純樸善良,最後一步步適應社會的種種明暗規則,變得功利。匡超人比他們幾個的蛻變更為聰明,因為他的變似乎就是一種水到渠成、化蛹為蝶的成長,沒有絲毫的矛盾、困惑、扭捏。魯迅小說中《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從傲士成為軍閥的幕僚,其內心是痛苦而煎熬的。這一切,匡超人統統沒有,他的蛻變無任何心理障礙。
匡超人人生的道路上有兩個導師:鄉試久不中以編輯科考作文選為生的秀才馬二,浙江布政司的書吏潘三,對匡超人來說,缺少任何一人的教導,他都不可能成功。乍看起來,馬二的教導,是讓他如何走“正路”,參加科舉顯身揚名;潘二的教導,是走“邪路”,如何鑽制度的空子,唯利是圖。但對一個進城謀生的鄉下青年來說,這些都是必須具備的生存知識,缺一不可。而匡超人天資聰穎,舉一反三,很快在正邪兩途中,遊刃有餘,青出於藍了。
匡超人邂逅馬二先生時,他正流落在省城杭州,衣食無著,得知父病的訊息無法回鄉探望,只能在西湖邊擺攤測字,以求果腹。
匡投了馬二先生的緣法,是因為馬二看到這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正在看一本自己選編的《三科墨程持運》——隱約有自己年輕時的影子。這個科舉不得志卻不得不吃科舉飯的人,看到陌生人讀自己的書,油然有種知己之感,就像唐代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結伴出遊,途中碰到美麗的歌女,吟唱自己所作的詩歌一樣欣喜。讀書人這點虛榮心,自古皆然。等弄清楚匡超人的家庭狀況後,馬二先生又被感動一把,於是解囊相助,贈送匡超人回鄉的盤纏,並一再灌輸主流價值觀:“只是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這就是《孝經》上所說的‘顯親揚名’,才是大孝,自身不得受苦。古語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今什麼是書?就是我們的文章選本了。”——順便又為自己編的書做了回廣告。
匡超人回到樂清後,孝敬父母,用功讀書。很幸運地被下鄉巡察的知縣知道了,深為感動。——這是一個值得主流意識形態大為宣傳的青年楷模。既然知縣鼎力相助,縣考取了案首,在知縣的舉薦下,順利透過了府考和院考,成了庠生——即秀才。
此時,一件偶發事件改變了匡超人的命運,知縣在仕途上栽了一個小小的跟頭,上峰派人來摘他的印,他在當地官聲很好,於是城裡老百姓發生了騷動,匡超人也隨著人群起鬨,上面有人告密,說他是鬧事的頭頭,在潘保正的幫助下,他避禍再遊杭州。
以第二次到杭州為分水嶺,在此之前,匡超人是個勤奮、孝順、樸實的農村青年,這樣的青年,在哪個時代都是主流價值觀予以正面評價的。我們不能說匡超人這些特點是裝出來的,這是在鄉下自然長成的。他的勤奮、孝順、樸實也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最大的轉機,不如此,馬二先生和知縣根本不可能幫助他,由此他完成了社會身份的轉變,由一個農民變成士人,從草根走向精英。這種階級的變化有人窮其一生都不能完成,因此他具備了農民所不能比的社會地位。
完成這一社會階級的轉變後,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