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廠……這幾個兵工廠就在鐵西工業地,而且日軍為了能夠快速的為前線提供足夠的武器和彈藥,還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生產體系,比如附近就有生產鋼、銅、火藥等這些子彈必須的原料廠。
勞動力那就不用說了……以前也全都是中國勞工在幹,此時的他們早已駕輕就熟了。
區別只是,以前的他們是在刺刀的逼迫下心不甘情不願的生產,現在卻是在知道這些步槍、子彈是用來打日本人後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來生產,所以生產效率反而會提高很多。
可以想像,這在相當程度上減輕了中國遠征軍的後勤壓力……原本用於運輸子彈和步槍的運力就可以用來運送其它更重要的裝備了。
至於春田式步槍,也不能說沒用。
張弛把百姓武裝分成了兩類:
一類是在中國遠征軍的指揮下獨立作戰的,比如投降的偽軍,還有由中國遠征軍武裝並派出人員訓練、指揮、領導的素質過得去的民兵組織,他們將在戰場上分擔一定的作戰任務。
這類武裝裝備的當然就是三八大蓋,這也符合他們的作戰習慣。
另一類,就是用於協助中國遠征軍保護、保障後勤補給的。
比如守衛從旅順到瀋陽的公路、鐵路,再比如守衛沿途火車站,以及維持城內的治安等等。
這類百姓武裝,他們更多的時候與中國遠征軍混在一起,很多時候還需要協同,如果使用三八大蓋的話就會出現補給混亂的情況,於是就統一裝備子彈與m1步槍能通用的春田式步槍。
接著就是對百姓及武裝登記造冊的問題,開啟從日軍那繳獲的糧倉發放糧食的問題,訓練問題,宣傳教育反洗腦的問題……
這時張弛才深深感到“攻城容易守城難”這話的深意……攻下一座城純粹就是一場軍事行動,但要守住一座城,那除了軍事行動外還有方方面面的東西,比如政治、民生、經濟等等。
不過張弛對此卻有信心,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百姓都是中國人,在日本人高壓統治十幾年的中國人……中國遠征軍就算做得再不堪,也要比日本人的奴役統治要好得多。
(未完待續。)
第五百一十七章 馬賊
這也是“大亂之後必有大治”的原因。
從百姓的角度來講,在“大亂”中生活貧困甚至連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無法保障,一旦戰爭結束和平穩定下來,自然就會安居樂業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
從統治階級的角度來說,從“大亂”中吸取了經驗教訓,知道百姓安居樂業才不至於重回“亂世”也就是有人造反跟統治階級爭天下,於是也會致力於發展經濟安撫百姓。
同時,不管統治階級也好、百姓也好……“大亂”時的生活條件等各方面都較差,也就是起點較低,統治階級稍加治理就會有所進步,於是百姓就越發對統治階級有信心,也就更穩固統治階級的地位。
由此,統治階級與百姓齊心協力朝一個目標前進,於是天下大治。
反之,如果太平久了,百姓對物資及統治階級的要求的起點就較高,統治階級往往也會逐漸懈怠並陷入各種權力、金錢、利益的鬥爭中而腐化,於是統治階級與百姓便再次處於對立狀態,直到矛盾被激化時再次暴發衝突。
這也就是所謂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今中外任何一個國家都在一次又一次的演譯著“大亂”與“大治”的交替。
此時的偽滿州國正剛剛結束“大亂”……更確切的說,是“大亂”的末期,會不會進入“大治”時期,那還得看中國遠征軍及東北百姓能不能成功將日本人擊潰並抵擋住日軍其它部隊的反撲。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不願意重回日軍高壓統治的東北百姓是全力支援中國遠征軍的進駐的。
這可以從旅大及瀋陽一線百姓的熱情可以看得出來……港口與火車站永遠都不缺少勞力,百姓們自發的組織好搬運任務;工廠、礦廠裡永遠也不缺工人,勞工們自覺的組織工作;民兵部隊裡就更是不缺兵源,青年們排成一條長隊爭相報名……遠征軍甚至擔心太多勞力被徵進了民兵隊伍會影響農業生產,不得不將徵兵的條件一提再提。
張弛在大致安排好這些事後,就再次踏上追趕一團、二團腳步的行程……前線離不開張弛的指揮,尤其是在此時最為重要的前鋒,也就是一團、二團,他們的進攻是否順利直接決定了整支遠征軍的命運。
瀋陽當然重要,但瀋陽的重要在於其是偽滿州國的交通樞紐和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