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弛很快就得到了相關的情報。
“副軍座!”在瑪海拉瑪組織防禦的粱參謀報告道:“敵人坦克停止了對我們的攻勢,他們可能是轉向你們了!”
“收到!”張弛應了聲。
他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局面,畢竟敵人的坦克數量很多,一旦發現形勢不對很快就會分出幾支小隊來迂迴包抄。
而對於遠征軍……總共只有八十幾輛坦克,要組成一條防線已經很不容易,如果再分成幾個部份去應付這邊應付那邊,那基本就不成體系同時也無法保護反坦克炮部隊。
當然,張弛也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
“第三裝甲連!”張弛朝步話機下令道:“執行騷擾計劃!”
“是!”步話機裡傳來了第三裝甲連連長許敬宗的回答。
這第三裝甲連是個特殊的裝甲連,它們全都是由自行反坦炮組成的……這種自行反坦克炮其實就是由m3半履帶車再加上m3反坦克炮拼裝而成。
其優點就不用多說了,就是進一步發揚反坦克炮針對坦克“我能打得到你而你卻打不到我”的優點……拖曳式反坦克炮還有架炮、收炮的過程,自行反坦克炮這些都省了,因為炮直接就架在半履帶車上,開炮瞄準等全在車上進行,甚至還可以一邊機動一邊開火,很適合對坦克這種射程近行動又緩慢的笨傢伙實施騷擾。
缺點就是m3反坦克炮實在不給力,所以這個騷擾大多也只能是騷擾了。
(未完待續。。)
第六百六十九章 騷擾
m3自行反坦克炮這玩意,實際上也可以稱作坦克殲擊車,這時代更多的是將其翻譯為“坦克殺手”。(注:英文為tankdestoryer,直譯為“坦克殺手”,高大上點的現代翻譯就為“坦克殲擊車”)
其實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殲擊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一個機動底盤上加一個反坦克炮。
至於部份軍事愛好者想根據某些特徵強行將其分為兩類,比如自行反坦克炮大多是輕型裝甲車或輕型坦克底盤上加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是中型甚至重型坦克底盤加坦克炮……
這樣區分顯然只是看表面,初時“坦克殺手”針對的坦克裝甲並不厚,比如德國的2號、3號坦克,那麼在車上架一門小口徑反坦克炮基本夠用……小口徑反坦克炮重量輕,半履帶裝甲車和輕型坦克底盤就足以承載,成本低而且還有很好的機動性,何樂而不為?
但隨著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小口徑反坦克炮顯然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了……如果還載著這些小炮去當“坦克殺手”的話,那就只有被坦克殺的份。
於是反坦克炮的口徑不斷變大,重量也隨之成級數的增加,半履帶裝甲車和輕型坦克的底盤已不足以承載,只能犧牲機動性換中型、重型坦克底盤。
還有一種強行區分,是認為自行反坦克炮大多是敞開式的,坦克殲擊車有裝甲甚至是全封閉式的裝甲……拜託,那隻不過是把自行反坦克炮的護盾與底盤連為一體或視情況額外增加一些裝甲而已,美式m10、m18坦克殲擊車全都是敞開式的。
總之,這些玩意不管是什麼名稱,都是針對敵人坦克設計出來的裝備,共同點就是擁有比坦克更遠的射程,大多擁有比坦克更開闊的視野和空間,從而能夠遠距離摧毀敵方坦克。
相比起用中型或是重型坦克底盤改裝而成的“坦克殺手”而言,m3自行反坦克炮擁有超強的機動性,這使得它更適合機動作戰也就是對敵人坦克群實施騷擾。
許敬宗的這個第三裝甲連乾的就是這事……
這個連有七十八輛m3式自行反坦克炮,確切的說這其中還有十幾輛是裝載了75mm口徑野戰炮的半履帶車……這75mm野戰炮口徑是大了,但其因為並非長炮管的加農炮,所以彈道比較彎曲,這造成其穿甲能力不佳而且命中率不高,想要使用它在行駛的半履帶裝甲車上擊中敵方移動的坦克十分困難,至少要在900米以內才能做到,所以與m3反坦克炮並沒有很大的區別甚至還因為體積大、目標大而很容易成為敵方的目標。
第三裝甲連分成兩隊,每隊三十餘輛m3自行反坦克炮一左一右的夾擊趕來迂迴包抄的德軍第三裝甲營……
m3的優點就是速度快,所以它們輕鬆的繞到德軍第三裝甲營的側翼,這使得德軍第三裝甲營不得不應戰……3號坦克的正面裝甲雖然有30mm,但側裝甲只有20mm,如果不應戰的話,m3自行反坦克就可以在大顯神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