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知道,他需要知道的只是根據情報然後思考該怎麼打贏這場仗。
蒙哥馬利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建立一個與他的性格和作戰理論想適應的指揮系統。
他的性格和作戰理論,總的慨括起來就是“按部就班”,蒙哥馬利試圖把一切都安排好……比如進行周密的戰前佈署,再舉行幾次戰前演習,演練德軍要是從這裡進攻會怎麼樣,從那裡進攻會怎麼樣,用英軍的話來說,就是他們把即將到來的幾乎能想到的每一個細節都練了一遍。
然後蒙哥馬利就告訴他的部下:“如果你們在戰鬥過程中遇害到什麼疑難不知道該做什麼,那麼請查詢演習記錄!”
這本來是沒什麼問題的。
當然,戰場是瞬息萬變的,用按部就班的方法以及戰前就試圖想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考慮到那是不可能的,比如德軍對瑪海拉瑪的進攻就完全出乎蒙哥馬利的意料之外且在演習記錄中找不到解決方案。
但是英軍是支特殊的部隊,人數不過二十餘萬人,卻來自九個國家,平均每個國家的兵力不過兩、三萬人……其實殖民軍人數要小地平均數,因為英軍有十餘萬人,殖民軍大多以師為單位,差不多都是一萬餘人的規模,只有南非有兩個步兵師兩萬多人。
一支部隊有如此多的成份組成,他們中很多人在戰爭打響時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幹做些什麼。
蒙哥馬利的方法就是在告訴他們該做些什麼,甚至事先都演練過。
問題就在於……
就連英軍甚至是本應用於機動的裝甲師都被這麼“演練”進去了。
想了想,張弛就知道了原因:蒙哥馬利最主要的作戰經驗和升遷都是發生在一戰時期的。這雖然可以說是一種戰鬥經驗,但早已是一種落後的屬於“塹壕戰”的戰鬥經驗……就像法國一樣,全國都充斥著“塹壕戰”時代“防禦大於進攻”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