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都抹著水泥,從上面看,就是一個大水泥池子。
“就是往這裡面裝料的,咱們去那邊的大窖看看,正上料呢。”
張隊長解釋一下,向這種大窖,一共是兩口。
“這水泥啥的,可沒少用吧?”魏書記詢問道。
張隊長點點頭:“這種大窖,用上幾十年沒問題,用青山的話咋說的了,什麼頭子?”
張隊長抓抓後腦勺,有點卡殼。
“你還特務頭子呢,那叫一次投資,終身受益。”
老支書一臉嫌棄,這張隊長什麼都好,就是文化水平低了點。
“對對對,一次投資。”張隊長滿臉憨笑,惹得大夥也都莞爾。
不過想想,人家說的也挺有道理,先期投入一點,以後就不用再投錢,還是比較合算。
說話間,眾人就溜達到另外一個青儲窖,絕大部分村民,也都在這邊忙活呢。
只見一輛輛的大馬車,把湛清碧綠的玉米秸稈運回來,然後專門有人將秸稈塞進粉碎機裡,
粉碎機轟隆轟隆的,往出噴著粉碎之後的渣子。
抓一把瞧瞧,粉得都挺碎,長度也就一公分多的樣子,到時候正好適合牲口食用。
“這苞米秸稈是特殊品種吧,長得又粗又高。”
公社書記也都是種田的行家,他們這邊主要是靠農業。
劉青山接過話茬:“沒錯,王教授說,是他們農大以前從毛子那邊引進的品種,專門做青儲飼料用的。”
“種植的時候,還可以密植,呵呵,光要秸稈,不管苞米棒子。”
王縣長也適時地插話進來:“咱們以後指導農民種田,也要講究科學,報紙上都說了,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
大夥自然連連點頭,然後就看到,距離粉碎機不遠的地方,還有一排大鍘刀,村裡那些上了些年歲的老人,都在咔嚓咔嚓,鍘著玉米秸稈。
“嚯,你們這個比開封府包大人的鍘刀還厲害!”
孫書記嘴裡還開著玩笑。
張隊長連忙解釋說:“秸稈收回來,不能長時間暴曬,不然水分流失太多,就不符合要求,粉碎機不夠用,所以大夥就吵吵著上鍘刀。”
雖然青苞米秸稈,比較好鍘,可是架不住多啊,而且都要鍘成一兩公分長短,一捆秸稈,得鍘上好幾十刀,你還能覺得輕鬆?
對於夾皮溝村民的這股幹勁兒,大夥也都服氣:有這股勁頭,不發家致富才怪呢?
至於鍘完的飼料,則用獨輪車,推到青儲窖裡面,一層層地壓實。
大夥到窖池這一瞧,好傢伙,一輛東方紅鏈軌車,正冒著黑煙,在窖池裡面來來回回的碾壓。
“青儲料一定要壓實,才能更好的進行發酵,把那什麼轉成那啥。”
張隊長說著說著,說到專業性的東西,就又開始露怯,那些新名詞兒啥的,他真的記不住啊。
最後一著急,他直接嚷嚷道:“其實就跟咱們自個家下大醬的道理差不多,大醬要是不發,那醬味兒就臭烘烘的,一股臭腳丫子味兒,一點不好吃。”
大夥雖然都覺得有點好笑,但是話糙理不糙,還是聽明白了。
這時候,劉青山也把王教授給請了過來,專業的到底不一樣,王教授給大夥介紹說:
“青儲飼料,最大的好處就是利用微生物發酵,主要是乳酸菌發揮作用,把這些秸稈中的澱粉轉化為糖分,利於牲畜吸收。”
看到專家,大夥一個個都化身問題寶寶,圍著王教授,七嘴八舌,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冒出來。
王爺爺也不著急,逐一耐心解答,從青儲飼料的加工、密封、到窖池的後期管理等等,知無不言。
不知不覺,就已經到了中午,公社孫書記一個勁張羅,說是公社食堂安排了簡單的午飯,叫大夥對付一口。
“哪有心思吃飯,我趕緊回去安排一下,派兩個技術員過來學學,再調查調查,有沒有願意搞青儲飼料的。”
富強公社的魏書記擺擺手,跟王縣長他們招呼一聲,直接坐著吉普車,一溜煙跑了。
剩下那些公社書記才回過味:這個老魏,下手還真快,不行,咱們也得先回去部署一下。
於是呼嚕呼嚕全都跑了,搞得孫書記很是鬱悶:“俺都叫公社食堂預備午飯啦,你們這幫傢伙,咋一點面子都不給呢!”
“行了老孫,不差你這一頓飯,工作要緊。”王縣長安慰兩句,也領著人匆匆返回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