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工作。“老楊曾托熟人給娟娟找過工作,但過不了幾天,她又待在家裡了。”
在吉師傅眼裡,老楊人挺好,“就是懦弱,是個書呆子,女兒有什麼要求,他都答應。”
“媒體太殘酷了”
此前較早報道楊麗娟事件的當地媒體的一位記者說,他採訪楊勤冀時楊顯得很樂觀,因為他想當時包括央視在內的全國各大媒體的介入,一定可以讓他女兒見到劉德華。這位記者認為楊麗娟悲劇的根源就是楊勤冀對楊麗娟的教育失當,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養不教,父之過,放縱女兒將近30歲還不能自食其力。在採訪中他曾多次勸說楊父讓楊麗娟出去工作,但楊父表示這是俗人的想法,他告訴這位記者他的女兒不同於常人。
這名記者還透露,楊勤冀曾說過,楊麗娟事件擴大了甘肅的知名度。當時他聽到這話感到非常吃驚。
該記者認為,在楊勤冀一家跑到香港這件事中,媒體的責任更大。因為之前將近一年的炒作,使得楊勤冀對去香港見劉德華表現得更加狂熱。當時楊勤冀說,這次劉德華一定會見他女兒。。 最好的txt下載網
誰導演了追星悲劇(3)
楊勤冀起初和媒體打交道大多都是用寫信的方式。在這位中學高階語文教師的文字裡,詳細記述了他的家庭和多家媒體交往的經歷。
“媒體說的、寫的,給了我們巨大壓力。”本來寄希望在媒體的干預下,圓女兒的夢,讓女兒見到劉德華。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媒體並沒有順著他的思路去做,而是渲染楊麗娟“不見劉德華,今生不嫁人”。他想不通:“為什麼角度最後都偏了呢?”
媒體一度給他點燃了希望。去年3月,地方媒體報道,網路轉載,並有一批媒體跟進。當地媒體更是聯合一些媒體和網站啟動了名為“圓夢行動”的計劃。
萬萬沒想到的是,劉德華斥責楊麗娟“不忠、不孝”,透過經紀人向香港報章表示:“如果他的歌迷利用不正確、不健康的方法與他見面,他決不理會。”
楊勤冀曾向熟人說:“現在媒體都炒著呢,全國都知道了,就有政府管呢,與我無關了。”
有時候,楊勤冀也會把媒體報道失實的部分列出來,希望有機會澄清。在北京時,一家人也曾求助於媒體。北京某電視臺承諾“我們臺有實力能聯絡上劉德華,見是肯定的”。也有某編導對楊勤冀說,“他要不見,全國*他。”
在楊勤冀生前的文字裡,記者還發現了他控訴媒體欺騙行為的信件。在信件中披露,某記者曾帶劉德華的“超級模仿秀”見過楊麗娟。楊麗娟的母親陶菊英向本報證實,“(模仿秀)一點都不像,我只是出於禮貌說有一點點像。”在文字中,楊勤冀還披露,他曾打算控告某記者造謠誣陷,諮詢過律師,但因為沒有湊夠訴訟費只好作罷。
“我最後悔的是當初不該主動找媒體報道。”往事不堪回首,陶菊英提高音調。
3月30日,楊麗娟返回蘭州,接受媒體採訪時情緒激動地說:“媒體太殘酷了,他們只關心自己的事,之後扔下我們就不管了。”
4月2日,楊麗娟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對媒體再也不相信了。”
“社會應有感知痛苦的末梢神經”
蘭州安然世紀心理諮詢中心首席諮詢師蘭國強,曾兩次近距離接觸楊麗娟一家,力爭建立某種信任關係,試圖進行心理干預。他建議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起碼排除精神病的可能性。但楊家拒絕了。
蘭國強將楊麗娟診斷為“鍾情妄想症”,他認為楊麗娟的精神狀態是社會因素造成的。他分析說,由於教育方式不得當,加上家庭過分溺愛,導致她思維狹隘,沒有自制力。
蘭國強同時指出,作為孩子的楊麗娟感情淡漠,不能和人“共情”,即感受他人的感受並互相支援、安慰,沒有學會理解別人。很可能是因為情感斷乳期沒有過渡好造成的。
“社會應該同情他們一家的處境,但他們的行為是不能同情的,不能‘集體無意識’。”蘭國強認為,從科學的角度看,楊麗娟應該去醫院檢查,由母親規勸孩子接受現實。
蘭國強介紹,以前曾發生過和楊麗娟事件極其相似的典型案例,一位38歲的女教師經過心理治療恢復正常了。
據他介紹,在國外有完善的心理健康保障體系,而在我國的大多數地區心理危機干預是缺失的。“我們的社會應該有感知這種痛苦的末梢神經。”
2006年,楊麗娟曾表態願意善待父母,出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