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學校還是在私塾,日本人孩子每天的學習生活都是“痛苦的”。 “勉強”這個詞反映了日本人對自己的不自信。 和日本人的“勉強”相對,猶太人把學習稱作“重複”。從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親自讀﹑說﹑聽,多遍地練習,最終將文章全部內容記住。這種韌性在猶太人當中是普遍存在的。 這種韌性可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品質,而是在猶太人的生活方式中養成的。年復一年,猶太人在自己的節日到來之際,整整一週時間都會吃一種無味的麵包,體味辛勞的感覺。飯後,他們還要誦讀經文,感謝上帝的恩賜。這種傳統在猶太人漫長的歷史中一直被遵守著。 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的猶太子女,即使不聰明,也會不斷地透過練習和複習來達到對某事物的理解。正是這種努力進取的熱情使猶太人比別的民族明顯高出一籌。發明家愛迪生說:“天才就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大多數的猶太學生的成績比一般人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於他們在中途遇到挫折也不言敗的精神。 猶太人對教育的熱情早就是人所共知了。在希伯來語中,教育是“hinukh”,有服務﹑奉獻之意。就是說,教育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培養能為上帝和社會做貢獻的人才。 “世界的基礎是信仰﹑知識和慈善。”信仰是人和上帝連結的最直接的紐帶;慈善是人和人之間相互扶持的紐帶;知識是人類走向縱向和橫向的無限空間,取得真理的紐帶。沒有教育和科學研究,世界將失去平衡,導致瓦解。 人死之後的靈魂在到天國大門的時候,會被最先問道:“你每天都拿出時間來學習《聖經》嗎?”希臘人熱愛知識,喜歡透徹地理解事物,而猶太人喜歡探索,敬畏事物背後隱藏的神秘。猶太人關心的問題不是人類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擁有了多深的造詣和洞察力。 猶太人在教育方面最大的特點應該是貫徹完全的幼兒教育和一生學習的生涯教育吧。對我們日本人來說,“勉強”是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所以,人們一旦從學校畢業就不再學習。但是,對於猶太人,學習是一生的課題。 七十多年前,有一個基督教徒想在街上僱一輛馬車。他環顧了一下四周,發現不遠處有一排猶太人的馬車。走近一看,馬正在吃草,卻找不到車伕。他就問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車伕哪去了?”小孩回答說:“在車伕俱樂部吧。”於是,這個基督教徒就來到街道深處的車伕俱樂部,看到在狹窄的屋子裡面,車伕們都在學習 《塔木德經》。雖然是車伕,但他們一有時間就學習聖書。這就是傳統猶太人的寫照。 不過現在,這種猶太人的身影只有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威利阿姆斯才能看到。但是,各種成人講座依然很受歡迎。在以色列的各個大學,有很多成年人在畢業後重返學校給自己充電。  
幼兒教育從背誦開始
猶太人孩子的教育是從三歲開始的。父母們可以為孩子選擇交費的私塾,也可以選擇免費的公立學校。剛入學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受到高年級學生所創造的學習氛圍的感染,接著一點點地學習由希伯來文寫成的簡單的知識板塊。在學校裡,他們從記憶簡單的文字開始,一直到可以誦讀祈禱文。 這和日本的私塾教授《論語》有很大的差別。在這裡,猶太人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們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讓他們背誦。猶太人認為,如果不能培養出一個好的記憶力,今後就沒有辦法學習其它事物。 孩子到了五歲,就要開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學習《摩西五經》和祈禱書以及它們的註解。到了七歲,就要學習《聖經?舊約》的其它部分,即先知書和聖著,而且還要接觸《塔木德經》的基礎知識。到十三歲的成人儀式以前,孩子們要學完所有的猶太教法的基礎知識。 讀者們一定會認為他們的教科書內容非常難理解吧?其實,對沒有接觸過的人來說當然難以瞭解,但對於猶太人,無論是哪一段,他們都能說出有關的民族歷史和傳說。老師們會把這些知識分解開來,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們。學生們回到家,會得意地向父母報告一天所學。比如說:“今天我們學習了挪亞方舟的故事”。而父母們則會說:“你學得真不錯啊”,來鼓勵自己的孩子。猶太人經常是學校和家庭緊密協作,一起來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在猶太人的世界裡,父親有教育兒子的責任,而母親有教育女兒的責任。學校雖然作為教育機關,卻不負有這種責任。《聖經》要求“尊敬你的父母”,反過來,父母必須能夠做到讓孩子們尊敬自己。教育的本質不限於知識這個層次,還有人和人的關係,個人和社會的關係,以及在這種關係上產生的敬畏和尊重的意識。這些就是猶太人對教育的認識。如果只是讓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