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紮好,再把王袍披在他身上。
“上帝改變了天下的元首,結束了大國殷的命。今天我承擔上帝的使命,我深深感到,這福祥是無盡的,憂患同樣也是無盡。所以,我會謹遵周公的教誨,謹慎而為。
“殷的先哲賢王在天上,有了他們的教導,殷商後來的君王和臣民,都能夠享受天命。但紂王專制,朝中再無警醒之言。人民不再有政治熱情,眼光只能看到自己的小家庭這麼一點範圍。這如同是被囚禁了一樣。他們的內心是痛苦的。所以他們詛咒紂王滅亡。
“僅有天意是遠遠不夠的,民望更是君王立命之所。先夏朝的時候,人們努力順從天意。然而,夏朝最終是滅亡了。殷代的時候,人們也努力順從天意,商朝也還是滅亡了。今天,我這個年青人繼承王位,雖然沒有德高望重的威望。但我將努力以民意為本,施行我們傳統的德政。”
周成王這樣向世人承諾說。
周公和周成王各自一番演說,都記錄在《尚書》裡,他們的這番演說,實是來自遠古原始時代的*宣言。他們的*理念的核心,是政府施政要圍繞人民的願望,人民的呼聲而進行。人民的幸福,是衡量政治好壞的標準。這便是周朝德政的基本內涵。。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十一章 周禮
周成王親政以後,周公便有了閒暇,可以安安靜靜地思考問題。他心中明白,他們關於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是偉大的,崇高的,也是造福於子孫後代的珍貴財富。箕子《洪範》把這一理想擬定為一份憲政大綱,而他們的仁政實踐,落實了這一憲政。
但在實踐中,周公仍感到有些遺憾。因為現實的侷限,使他們不能完全把這一理想實現下來。特別是國家結構的搭建,似乎不應一步到位,而要有耐心,持之以恆地建設。但人的生命,並非是永恆。他的父親周文王死了,他的二哥周武王也死了,他自己,彷彿也已看到死神的背影。但是,這一筆財富,讓它化為一縷青煙般消散,那是可惜的,那美好的理想,和他們的實踐經驗,要留與後世。
這個慾望十分強烈。他那個時代,會寫字、有文化的人,近乎罕有。因此,把這筆財富記錄下來留與後人,是他們這些鳳毛麟角似的知識分子的天賦使命。這是他們不應逃避的。不能愧對後代子孫。
周公召集了幾個有文化,識寫字的人。讓他們收集和整理歷史資料,加以適當評述,稱之為《書》。他自己則把周朝應有的國家結構和社會制度寫下來,所以說應有,是有一些制度,一些結構,由於現實的侷限暫時還不能實現,但這仍然是一個大同社會所應具備的制度和結構。
寫作是痛苦的,因為,那時的書寫工具很原始,所謂筆,不過就是一根小竹籤,而“紙”則是削製成狹長狀的竹片或木片,周人稱之為簡,若干片竹簡編綴在一起就成為“策”。書寫的過程比較艱苦,因為竹籤不藏墨。寫一下就得再蘸墨,速度是很慢的,所以古人的文章不長,千把字就完成一篇。但周公心裡藏了許多話,他的作品洋洋灑灑寫了45000字,一部驚人的大部頭,很了不起的,後人稱之為《周禮》,就是周朝的法律制度的意思。
《周禮》從設官講起,將國家分成六個模組,為“邦治”、“邦教”、“邦禮”、“邦政”、“邦刑”、“邦事”。每個模組設一官員掌管,大宰掌管邦治,大司徒掌管邦教,大宗伯掌管邦禮,大司馬掌管邦政,大司寇掌管邦刑,大司空掌管邦事。當然,《周禮》講的不僅是設官分職,它的內容是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是一套完整的國家制度,是一部完整治國的綱領。幾千年了,它依然經典,只是一部不好讀的經典。它的內容,對它的同代人來說是過於熟悉的、現實的寫照。對現代人來說,它又過於遙遠,沒有多大的閱讀樂趣。
書寫成了,周公命人抄錄了一份。時年,他的大兒子姬伯禽從魯國來鎬京向他彙報情況,當然,同時也是探望父親的。因為,周公雖然受封於魯,但一直是沒有時間到自己的封國去看看。魯國是交由兒子姬伯禽管理。
姬伯禽從魯國帶了些特產過來,是一籃大棗。周公十分喜歡,因為,大棗又爽又甜。
“這是大家吃的食物嗎?”
他這樣問兒子。
“是的。在魯國,這樣的大棗到處都是,我們經常吃。很喜歡。”
“我也喜歡。真是一種好吃的食物。”
“大棗豐收的時候,有時多得,都吃不完。”
“那怎麼辦?”
周公象個孩子似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