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交到楚國就封,留下兒子劉郢客在長安跟著名儒士浮丘伯學習。到劉郢客學成回國,父子倆便在楚國大力倡導《詩經》研究,使楚國成為漢朝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學術中心。
劉交死後,劉郢客繼承王位。可惜劉郢客也是早逝,在位僅4年,王位由他兒子劉戊繼承。劉戊有些野心,跟他父親和爺爺這兩位學者型的國王不同,繼位楚王后,竟跟隨吳王劉濞謀反,最後導致國除。所以,到劉交的四世孫劉向時,昔日的王侯已家景落索。當然,家道傳統仍在。劉向承襲家風治學,具有良好的儒學修養。於是,有朝中大臣向漢宣帝推薦劉向的學問。漢宣帝便召見劉向,面試過後,拜為諫大夫。
隨著儒學的發展,有許多新問題產生了。比如,各地儒士對儒家經書的理解存在分歧,就分化出許多流派,並有官學和私學之分,造成思想混亂。漢宣帝決定統一這些分歧,於前51年,在皇家藏書殿石渠閣召開盛大的學術會議。一時間,各地學者濟濟一堂,蕭望之、韋玄成、劉向、薛廣德、施讎、梁丘臨、林尊、周堪、張山拊、戴聖等當世名儒均有出席會議。漢宣帝也親臨會場聆聽,時常在大家爭辯得面紅耳赤時,也忍不住摻和些意見的。
劉向在大會上作了有關“五經”同異的專題發言,獲與會者高度讚賞,漢宣帝也深感贊同。會上,較重要的還有戴聖關於《禮記》的發言。大會後,原屬民間私學的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和穀梁《春秋》等,都進入了官學。
前48年,漢宣帝駕崩,子漢元帝劉詢繼位。漢元帝的作風,素以仁德好儒而聞名。繼位後繼續執行漢武帝“尊崇儒術”的政策,繼位初年,即下詔以皇帝的名義奉祀孔子,使孔子獲得無與倫比的社會地位。與他早年周遊列國時處處碰壁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別。劉向因為他的儒學修為,繼續受到漢元帝的重用,他接連升職,由散騎、宗正、給事中,成為當時輔政4大臣之一。
但是,社會矛盾已日益尖銳起來,主要是土地兼併問題,造成大量農民破產。漢元帝嘗試透過推行“純任德教”的方針來剋制暴力,緩和社會矛盾。但效果不理想,社會兩極分化無法消除。劉向用陰陽災異的辦法來推論時政得失,並建議漢元帝彈劾外戚,調和陰陽,以此來控制社會分化。但這建議,客觀上挑起了劉氏王公與外戚的矛盾,因而被漢元帝撤職查辦,並判入獄。
兩年後劉向出獄。這是一段清閒的日子。他得以集中精力專注於自己的學術研究,寫下多篇重要作品。包括《洪苑行傳論》、《新序》、《說苑》、《列女傳》、《別錄》、《九嘆》等,其中,《別錄》是中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是劉向最具開創性的學術成就。 。 想看書來
第二十四章
前33年,漢元帝駕崩,漢成帝劉驁繼位,時年18歲。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漢成帝也是一位仁愛之君。前31年,漢成帝登基才2年,即下詔減天下賦錢,希望減輕人民負擔,讓人民休生養息。
象父親漢元帝一樣,漢成帝對促進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是抱著明確的責任意識。他重新起用劉向,先為中郎,後領護三輔都水,再升光祿大夫,至中壘校尉。
劉向有3個兒子,長子劉伋,是《易》學專家;次子劉賜早逝;少子劉歆,自幼受父兄影響,六經、諸子、詩賦,無所不精。前26年,漢成帝下詔繼續搜求各地遺書,以豐富國家收藏。同時令將太常、太史博士、延閣、廣內、秘室藏書集中到石渠閣,由光祿大夫劉向為負責人,領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鹹、侍醫李柱國等學者,對所藏書籍進行系統的編目整理,劉歆以劉向的特別助手的身份,參加到這項龐大的工程中。
學者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對書籍的篇章文字等進行校讎和勘定。這是一件枯燥乏味,繁難艱辛的工作。他們首先要對閣藏中各種版本的書籍,選定篇目,將重複的去除;然後糾理錯簡,校讎文字;最後勘定書名,謄清新本。
劉歆在整理獻王劉德送上的藏書時,發現《周官》一書,但並無作者姓名。
“這是誰寫的書呢?”
這問題對劉歆很吸引。
從內容上看,這書不可能是出自一個普通人之手。因為,書的內容豐富,氣派宏大。但要說是出自古時代某位名人之手,那又會是誰寫的呢?他為什麼寫這本書,寫成之後為什麼又一直沒人知曉呢?
“作者顯然是懷著巨大的雄心壯志,要把整個時代記錄下來。這寫作胸懷,的確非同凡響。不管是那一個朝代的人,能寫下這本書的,絕非普通的平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