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生存,是人的自然權利。若是尊重人的生存,就不僅是尊重這項權利,更在於保障這項權利。是壯有所用,老有所養。在孔子的心目中,這個問題應作為社會問題來處理,人人樹立起互助精神,使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會被社會拋棄。使社會的關愛,惠及它的每一個成員。
對孔子的思想,孟子是更進了一步,孟子對梁惠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養老不僅是一個個人問題、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所以才會有下一句,“天下可運於掌”。孟子的話不是對老百姓說的,而是對政治家說的。可見在他的意識中,養老不僅是子女的責任、老百姓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
而從人的自然權利出發,這兩位聖賢對養老問題的社會化解決,與現代西方的解決方法是不一樣的。西方喜歡讓老人家集中在一個村落里居住,比如養老院之類的,一個暮氣沉沉的村落,沒有生氣,只是比一些把老病的、沒有了希望的人扔去喂鳥的民族有所進步,但本質上仍是離棄。兩位聖賢推崇四世同堂、四鄰關愛,是更自然、也是更人性的。
西方人說愛,中國人說愛,但卻是兩種有著不同文學內涵的愛。在基督教時代的中世紀,西方人說愛,更多地是與犧牲聯絡在一起。愛,就是為所愛的犧牲。現代西方人有所改變了,把愛與歡樂聯絡在一起。愛,就是歡樂。而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是把愛與責任聯絡起來的。愛,是責任。愛你的父母、愛你的子女,愛你的情人,都意味著是對他們的責任。
漢武帝廢除了世襲制,是廢除了制度上的保證,但在皇家的角度上,沒有一刀切地完全禁止。其中一個原因,是養老和扶幼的需要。王鳳出殯後,他夫人今後的生活怎麼辦?他的幾個年幼的兒子怎麼辦?漢成帝封王襄為陽平侯,讓他承襲自己父親的爵位和封地,以確保王鳳夫人的養老需要和他自己及幾個弟妹的生存需要。
當然,這樣的承襲,是沒有制度保障的,只是皇上的恩典。如果單憑封地的收入,實在說,維持這樣一個大家庭,也不是很可靠,需要在官場上搏個功名,這不僅是增加俸祿的問題,更是有了政治保障。所以,王夫人決心要讓王襄改變一下,好好讀書,不要光顧著玩了,雖然仍是年少,但他是家裡的長男,要承擔責任。在丈夫出殯後,她就為王襄請了位老師,教他學習知識。
一個少年人,渾身充沛著青春的活力,尋求要獲得釋放。王襄喜歡運動,喜歡和堂兄王邑他們玩走馬鬥狗的遊戲,舞刀弄槍,對讀書寫字這樣安靜的事情,卻是喜歡不起來。之前,王鳳也為他請過幾個老師,都教不下去,學業沒什麼大起色,全給氣走了。那時,王夫人是寵著他的。在他前面的幾個孩子,全是女兒,難得懷上王襄,亦是老懷得子,自然寶貝到不得了。王鳳死後,王夫人在傷心之餘,認識到如果兒子光是會玩的話,那是害了他,也是害了他們一家的。
“兒呀,你不能再是光想著玩了。人長大了,就該懂事。好好跟老師學習,多讀些書,這是你爹的期望,就讓他心裡面舒服些,日子稍微地,好過一些。”
就是在王鳳病重了的時候,王夫人又請了一位老師,讓他教王襄讀書,好讓王鳳看到自己孩子未來的希望。王襄畢竟也是長大些了,懂得讓父親老懷安慰,是自己應盡的孝道。父親病重,他心裡面有些悲涼。跟老師學習,就認真起來,不再跟老師嘔氣。
這天,老師正在教王襄讀《詩經》,還有他的兩個弟弟也在跟著學。王夫人在一旁陪著他們,她倒不是在監視,怕他們不認真學,又再鬧出和老師嘔氣的事情來,比如扯扯老師的腰帶什麼的,在老師的尷尬裡尋得些樂趣。現在,王襄已經可以管教自己的兩個弟弟了。王夫人是要在兒子們的身邊,感受他們學業的進步,給他們一些精神上的鼓勵,也隨同著他們一起成長。孩子們背書背錯了,她沒有吭聲,免得干擾老師上課,她就只是靜靜地在一旁坐著。這時,一個年輕的婢女穿過庭院,走到她的身邊來。王夫人望著她,微微地動了一下嘴唇:
“什麼事?”
聲音小到聽不見。婢女彎下身子,俯在她耳邊小聲說:
“夫人,您侄子王巨君看望您來了。”
“哦。”
“他在前廳裡。”
“那好,你扶我一下。”
婢女扶王夫人站起來。王莽是自己人,也是晚輩,本不用拘禮,但考慮到王襄正在上著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