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部分(3 / 4)

小說:萬歲約阿希姆 作者:南方網

與履行軍事同盟義務的海外派兵行動不同,愛爾蘭在巴林部署軍隊是為了保護本國在此地的經濟投資以及本國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兵貴在精不在多。駐守巴林的陸上主力是愛爾蘭第2皇家射手團,該部官兵基本上是獨立戰爭時期就投身行伍的,兵員素質、作戰經驗以及武器裝備在愛爾蘭軍隊都是第一流的,而且時常跟駐紮在波斯灣地區的德國派遣軍進行聯合操練,作戰能力得到盟國將領們的認可。

部署在巴林的愛爾蘭第1特遣艦隊是一支規模非常小的海軍力量,旗艦輕巡洋艦“努阿達”號是一艘已有14年艦齡的英國賠償艦,主要效能還不及“庫…丘林”號,它所發揮的作用也跟訓練艦無異。第1特遣艦隊下轄驅逐艦1艘、炮艦3艘、潛艇2艘、輔助艦艇4艘。除了兩艘遠洋作戰潛艇——“阿爾斯特”號和“康諾特”號是戰後建造服役的,其餘都是上不了檯面的老艦。

此外,愛爾蘭還向巴林派駐了海軍第20塞炮兵營,然而迄今為止,巴林島上兵沒有一座現代化的海防堡壘,該營空有要塞部隊的番號,主要負責的是麥納麥港的防務管制、海況測量、戰備建設,它實際上只有十幾門德制的105毫米榴彈炮,而這些火炮最大的用處就是放禮炮。

除了在麥納麥附近修建軍用機場和部署戰鬥機聯隊具有積極的軍事意義,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愛爾蘭在巴林的防務都只是象徵性的,幾乎不具備對抗外部進攻的能力,這跟巴林出產原油的重要戰略地位極不相符,很多愛爾蘭民眾對此感到不解,但在愛爾蘭高層,官員們對夏樹欽定的策略一致贊成。如今的波斯灣是德國和奧斯曼帝國非常看重的地盤,僅奧斯曼土耳其就在這裡部署了四十萬大軍,而德國不但派駐了十數萬陸軍部隊,還常年部署有實力非常雄厚的戰鬥艦隊,並在阿巴斯和科威特兩地建立了大型海防要塞。如若巴林受到了敵國的軍事威脅,那就意味著德國和奧斯曼的軍事部署已被打破,哪怕愛爾蘭把本國所有的軍隊都派駐過來也無濟於事。

適量的軍事部署有助於保持巴林的穩定局勢,在夏樹的親自幹預下,愛爾蘭政府對巴林的“保護”採取了溫和開明的策略,他們修建的交通、供水、醫療、學校等公共基礎設施一律向當地人免費開放,並鼓勵愛爾蘭投資者為當地人提供工作崗位,而且以官方公告的方式讓來到巴林的愛爾蘭人尊重當地阿拉伯人的信仰和風俗,這些舉措讓原住民很快適應了同樣來自歐洲的新管理者,甚至於跟著愛爾蘭人一起讚頌愛爾蘭國王的偉大。

夏樹並非大愛萬物的聖者,也沒有妄想用寬和的策略改變這些殖民地和被保護國終將獨立的歷史潮流,他只是希望在這股潮流到來之前,能夠從巴林獲取儘可能多的石油資源,從而為愛爾蘭的經濟崛起提供充足的動力,所有的基礎設施投入只當是提前給巴林人的回報。在這方面,巴庫是一個很有警示意義的反面案例——巴庫所在的高加索地區並非俄羅斯的傳統領地,它在歷史上幾經易手,直到近代才在俄國的版圖中固定下來。巴庫的油田實行工業化開採以來,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產區,給俄國的經濟和財政帶來了極大的益處,而這裡的石油儲量足夠開採一個世紀,然而才三十多年,它便迅速由盛而衰。在1904年,石油工人因為生活和勞動環境極為糟糕而舉行總罷工,俄國的政府官員想出最愚蠢的一招——挑動,他們向切爾克斯人、韃靼人、車臣人等山民提供武器,慫恿他們去攻擊作為罷工骨幹的亞美尼亞、波蘭、烏克蘭籍工人。巴庫陷入血雨腥風之中,劇烈的動盪讓俄國石油產業陷入癱瘓,大量石油設施化為火海。俄國石油工業在大戰爆發前10年間持續滑坡,1904至1913年,俄國石油出口在世界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從31%下降到9%,而俄國的國家經濟也因黑色黃金的持續貶值而一落千丈。

以夏樹的明智策略,巴庫的黑暗一幕自然不會在巴林出現。隨著石油經濟的繁榮,越來越多的衍生產業開始在麥納麥及周邊湧現,年提煉原油能力超十萬噸的大型煉油廠已在興建當中,與之相應的化工廠亦從規劃進入了實施階段。見效更快的是符合巴林地理條件的旅遊度假業,愛爾蘭政府出資修建的大型療養院已經落成,它只為高階軍官、榮譽士兵、勞動模範等官方認可的人士提供免費療養,然後透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在愛爾蘭擴大影響。投資者聞風而動,用不了多久,商業化的度假療養設施就會應運而生,進而吸引愛爾蘭國內外的旅遊者前來。“庫…丘林”號在麥納麥的維修持續了一個多星期,夏樹夫婦幾乎享受著陽光沙灘和棕櫚椰風,而後抽空去了一趟科威特,拜會了他在德國海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