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無同盟國一兵一卒駐紮,所以不像法國那樣喪失國格、受制於人,在不觸碰戰爭底線的前提下,他們敢於跟德國人叫板,利用各種手段、拉攏各方關係來對抗這個不可一世的軍事帝國。
美國的政治事務依然無法擺脫孤立主義的制約,但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是個有眼界、有魄力的人,他顯然看到了德國一家獨大的危害,以及德國佔領亞速爾群島的深遠影響,因而打著保護合法中立、抵制暴力強權的旗號,一方面積極呼籲召開國聯大會,一方面將太平洋艦隊調往大西洋基地,雙管齊下的對德國施加壓力。
1916年是美國總統的換屆年,威爾遜在民主黨的支援下謀求連任,而在發表接受黨內提名的演講時,他以罕見的強硬姿態提出,美國的***絕不能寄希望於其他國家的友好仁慈,而需要用軍艦和大炮來捍衛。他提出要建立一支維持大西洋平衡格局的艦隊,並呼籲國會全力支援海軍的擴建計劃,而且在公開場合首次提到,美國造船業透過為英國建造大型和超大型戰艦獲得了寶貴的技術實踐,有足夠的條件為美國海軍建造當前第一流的主力戰艦。
在軍隊將領的鼓動和支援下,德國政fu一開始對國際社會的抨擊不屑一顧,而是繼續對葡萄牙政fu進行威逼利誘,並就西班牙吞併葡萄牙一事與西班牙政fu進行了外交接觸。儘管有德國的拍胸脯保證,西班牙首相卻以國力空虛、社會動盪、軍隊落後等等原因予以拒絕,西班牙國王亦在給德皇的親筆信中表示,吞併葡萄牙將讓伊比利亞半島陷入長期戰亂,而且據他所知,葡萄牙政fu已經做好了流亡亞速爾群島的準備,一旦西班牙強行出兵,亞速爾群島將變成葡萄牙抵抗侵略的據點,屆時德國休想在染指亞速爾的同時避免戴上侵略者的帽子。
德皇威廉二世雖然對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態度非常惱火,亦對英國聯合國際社會抨擊德國的做法暴怒不已,但他不得不承認,德國已在強取亞速爾、馬德拉等基地的問題上陷入被動,就連義大利人也跳出來指責德國的霸權行徑。由於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這兩個難兄難弟因***而自顧不暇,餘下的兩個同盟國小弟——愛爾蘭和保加利亞,經濟軍事力量尚不成氣候,若在這時候挑起戰爭,德國基本上要以一國之力面對英、葡兩國的一線硬扛及美洲國家的二線支援,還要提防義大利的反水和日本之流的小動作,即便能夠取勝,也是一場災難性的勝利,甚至有刺激美國參戰的潛在危險。
經過反覆權衡,德國高層無奈地放棄了對葡屬諸島的企圖,這場外交慘敗猶如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讓剛愎自用的德國人感到孤獨和無力,轉而將政治失敗歸咎於軍事力量不夠強大——數週之後,第一艘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在但澤的碩效造船廠敷設龍骨,而在接下來的四個多月,餘下四艘馬肯森級也將陸續開工,獲得超級巴伐利亞級戰列艦訂單的各造船廠則應德**方的要求,趕工擴建既有船塢,以容納噸位空前的新戰艦實施建造。
作為回應,美國政fu於當年11月初修訂了一年前透過的海軍擴建計劃,追加了八艘四點五萬噸級戰列艦、四艘四萬噸級戰列巡洋艦以及六艘兩萬噸級航空母艦的建造預算,這也是美國在將巡洋艦改建成為輕航母之後正式訂造的第一批航空母艦。加上前期開工的艦艇,美國海軍的總噸位將很快超過德國海軍,主力艦隊的規模和質量也將在四到五年之後追平德國公海艦隊。
聞得美國的造艦舉動,德國人震驚了。要知道這還是在美國政fu沒有充分動員造船資源、只額外發行了兩筆國債的情況下達到的效果,國力的倍數級差距便是這樣的令人訝異。屆時只要美英聯手,無論德國是否佔有亞速爾、馬德拉、維德角這些戰略基地,都將陷入被動境地。
於是,在德國的高層會議上,對英國展開一場預防性戰爭的計劃得到了多數人的贊同,德國海軍和陸軍被要求秘密進行相應的準備工作,而為了達到保密性,這一計劃被小心翼翼地鎖進了保險櫃,除了與會的高階將領之外,僅有極個別人得以知曉。
幸或不幸,夏樹無可選擇地成為了其中之一。
愛爾蘭現有的主力艦艇依然被列入德國艦隊的作戰序之中,而且作為德國造艦計劃的一部分,愛爾蘭負責建造的重巡洋艦和航空母艦被要求加快建造進度,愛爾蘭陸軍的規模被要求增加50%,並提高預備人員的訓練強度,為此德國將向愛爾蘭提供額外的經濟支援——資金的主要來源將是中東石油的外銷收益,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英國、義大利以及日本是主要的石油進口國,而它們在下一場戰爭中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