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兩萬多名裝備齊整的愛爾蘭士兵乘船渡海前往法國,幫助法國政府“鎮壓暴亂”。
這場動亂的源頭還要追溯到1915年簽署的里昂停戰協定,當時法國政府以割讓九萬平方公里領土及近半數殖民地,向德奧意三國償付185億法郎賠款的沉重代價,換取了法蘭西的生存。揹負著沉重的戰爭賠償,法國的工業經濟在戰後的十餘年時間裡發展緩慢,大多數民眾生活在物資匱乏的貧困線上,昔日的大國地位更是喪失殆盡,法國民眾對國土淪喪、飽受欺凌的現狀以及統治當局的軟弱無能深感不滿,這就為革命思潮提供了紮根繁衍的土壤,其中又分為民主革命派和布林什維克派。前者希望透過相對溫和的藍色革命改變法國的悲慘命運,後者受到俄國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影響,試圖用紅色革命對這個國家進行徹底的革新。
隨著蘇維埃俄國的崛起和民眾意識的進步,布林什維克派在法國各地日漸壯大,並且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指導和支援。聳立在東歐的“小毛奇防線”註定只是一條具有軍事意義的防禦戰線,它無法阻止馬克思革命思潮的傳播,也無法遏制俄國人向法國秘密運送武器裝備的行為。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得法國基層勞動者的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而在這一年,法國政府終於償清了對德國的戰爭賠款。按照停戰條約的相應條款,只要法國償清賠款,德**隊就應撤出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地區,但是戰略形勢的變化使得德**方對撤出法國佔領區深有顧慮,因而想法設法進行拖延,法國政府虛弱無力的抗議引發了積蓄已久的革命怒火——示威、罷工席捲全國,交通陷入癱瘓,而後阿爾卑斯山區的巴斯洛內特,革命者發動起義,宣佈建立蘇維埃政權,國內呼應四起。短時間內,位於阿爾卑斯山區的三個大區就出現了十多個蘇維埃政權,而且紅色革命者從一開始就抱定了用武力推翻法國腐朽政權的路線。起義武裝佔據城鎮,阻斷道路,建立防線,在蘇俄顧問的幫助下接連擊退了前來圍剿的法**隊。
法國政府派出代表與革命政權進行談判,但後者提出了法國政府無法接受的要求,再次擔任總理的普萊恩加先是宣佈法國南部進入緊急狀態,隨後將這一範圍擴大到全國,並調集大量軍隊前往南部省份。雖然起義者缺乏武器裝備,但法國現役部隊的狀況也沒好到哪裡去。十年來,他們所使用的武器裝備幾乎沒有更新,機槍大炮的裝備密度僅比大戰末期略高,而軍隊的訓練方式還基本停留在大戰之前。軍官們沒有革新意識,士兵們鬥志渙散,革命思潮深入人心,不少部隊都出現了秘密的蘇維埃組織。羅訥…阿爾卑斯之戰,四萬法軍竟全線潰敗,大量士兵以連排為單位臨陣倒戈,加入革命陣營。
此戰之後,法國政府幾乎失去了對國內形勢的控制。
出於對馬克思革命思潮的畏懼,歐洲國家在1919年透過各種方式支援蘇俄國內的舊勢力,德軍總參謀部甚至準備派出三個主力軍團進行越境干涉,但德國高層擔心重蹈拿破崙法國的覆轍,又覺得佔領俄國徒耗軍力、無利可圖,只會讓敵對國家坐收漁利,故而放棄直接干涉,轉而加固小毛奇防線,聯合各國從經濟和外交上封鎖蘇俄政權。現如今,毗鄰德國、面朝大西洋的法國對同盟國陣營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若是這個西歐最大的國家被蘇維埃政權所掌控,對德國而言無疑是一場堪比金融危機的災難,所以不等加利埃尼政府提出請求,德國主動施加壓力,要求法國接納同盟**隊協助其鎮壓暴亂。
普萊恩加被迫妥協。
應法國友邦之邀,駐紮在法國的德**隊迅速南下,而在這短短几個星期的時間裡,法國的革命浪潮就已從阿爾卑斯山脈擴充套件到整個法國南部地區,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裡維埃拉、羅訥…阿爾卑斯、阿基坦、奧弗涅、南部…比利牛斯、朗格多克…魯西永紛紛建立蘇維埃政權,革命組織正醞釀建立自己的蘇維埃國家。
面對區區數萬革命武裝,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德**隊似乎可以輕易碾壓之。投入干涉行動之後,德**隊迅速佔領阿基坦、奧弗涅、南部…比利牛斯三個大區的首府,義大利軍隊則在法國南部登陸,策應德軍對朗格多克…魯西永和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大區的軍事佔領。在南部…比利牛斯和朗格多克…魯西永,法國革命武裝的正面抵抗遭到粉碎性的打擊,其傷亡人數超過兩萬,正規武裝全部撤退到了裡維埃拉和羅訥…阿爾卑斯的山區,但是革命的火種已經播下,在德國和義大利軍隊的佔領地區,革命者以游擊戰的方式不斷襲擾外國干涉軍,並且仿照蘇俄在鄉村廣泛建立革命政權,干涉軍四下出擊,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