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精華,如林的桅杆和蔽日的煙雲向世人展現了近代工業所打造的可怕戰爭機器。儘管美英海軍以力所能及的速度做出反應,但形勢的變化還是超出了他們的設想,擁有“超級龜殼”的四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拖慢了整支艦隊的航速,而國家首腦們的遲疑又讓他們耽擱了寶貴的一天時間。現在,塞拉特島所有的軍事工事都掌握在德國人手裡,島上唯一的機場停放著經由老式航母運來的戰鬥機和魚雷機,實力有限的德國特混艦隊得到了戰列艦編隊的加強,有了依託海防工事和陸基戰機對抗美英主力艦隊的底氣,而且附近海域還活動著數量可觀的德國潛艇。一旦開戰,即便美英海軍不惜老本,也未必能夠啃下這塊硬骨頭,但如果英國本土艦隊和直布羅陀艦隊在德國海軍傾巢而出之前加入這場圍繞亞速爾群島的爭奪,情況或許會發生難以預知的變化。因為那兩支英國艦隊擁有這個時代最為強大的戰列艦——滿載排水量超過五萬噸的大不列顛級戰列艦,以及可搭載70餘架艦載機的光輝級重型航空母艦。英國的大不列顛級、德國的德意志級、美國的南達科他級、日本的加賀級並稱為這個時代實力最強的海軍主力艦,它們的標準排水量全部在四萬噸以上,裝備10到12門16英寸主炮,火力、防護、航速、射控各有長短。受國力和戰略影響,日本僅開工了兩艘加賀級和兩艘升級型號,美國人似乎察覺到了戰爭逼近的氣息,一口氣建造了六艘,但在1926年秋天,美國的南達科他和日本的加賀各只有一艘完工服役。英國的大不列顛級和德國的德意志級在噸位上要稍遜於設計建造時間更晚的南達科他與加賀,但這時候已有三艘大不列顛和四艘德意志入役,它們形成戰鬥力的時間相應早於美日海軍的新主力艦。照常理來看,若在此時爆發海戰,理應是由它們來唱主角。……章節內容結束……》
第5章 塞翁殘局
……章節內容開始……》
1926年秋,在戰雲密佈的亞速爾群島,美英艦隊數萬官兵都在眼巴巴等著能夠改變局勢的英國本土艦隊和直布羅陀艦隊能夠早些趕來助陣,然而出乎多數人的意料,這兩支實力強勁的艦隊始終在遠離亞速爾群島的地方徘徊,直至最後也沒能成為一錘定音的關鍵力量。
兩支英國艦隊止步不前,並非英國政府怯戰、官兵畏死。自倫敦條約簽署以來,英國舉國上下都期待著洗刷恥辱的那一天,但越是忍辱負重,越是患得患失。葡萄牙發生政變後,英國直布羅陀艦隊的主力艦艇火速開赴里斯本海域,在那裡碰上了以新銳戰巡“提爾皮茨”號領銜的德國大西洋艦隊。兩支艦隊實力相當,硬碰硬來一場戰鬥結果未可知,但德國艦隊在總體航速上略佔優勢,並且採取若即若離的糾纏策略。得到奔赴亞速爾群島的指令後,英國直布羅陀艦隊一面要提防緊緊尾隨的德國艦隊,一面又被西班牙軍隊向直布羅陀集結部隊、德軍借道法國進入西班牙的訊息弄得心神不寧,一再觀望等待,錯過了趕赴亞速爾群島的最佳時機。
基本在同一時間,英國本土艦隊也遇到了相似的困擾。它還未駛出英吉利海峽,就被德國和愛爾蘭的同盟艦隊給“堵”了個正著。德國人有“德意志”號和“普魯士”號這兩艘新服役的超級戰列艦,有在大戰期間立下赫赫戰功的國王級無畏艦,有兩艘德國航母和一艘愛爾蘭航母,還能夠得到愛爾蘭和法**事基地的陸基飛機支援,再加上四處出沒的德國和愛爾蘭潛艇,從天上、水面、水下給英國本土艦隊編織了一張大網,英國人如若強行闖關,拼鬥起來必定凶多吉少。
在這種情勢下,兩支英國艦隊要是不計後果地駛往亞速爾,一旦在航行途中爆發戰爭,他們的艦隊將在遠離己方基地和盟友艦隊的情況下面對形勢佔優的同盟國艦隊。一場激戰下來,雙方未必能夠決出雌雄,但德國和愛爾蘭的受傷艦艇能夠迅速撤回到大西洋沿岸的基地,英國的受損艦艇要麼選擇航程遠的安全線路,要麼冒險穿過敵方艦艇和飛機控制的海域,二次損傷的機率要比對手大得多,這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狀況,所以兩支英國艦隊的指揮官不約而同地作出了保守選擇。
就這樣,佔據德國海軍半數兵力的第1、第2特混艦隊,在亞速爾群島跟攜手出擊的美英艦隊互瞪了一個多星期,最終是一場暴風雨結束了這場令全世界矚目和驚歎的軍事對峙。在絕大多數人看來,德國人無疑是這場爭端的大贏家,他們一舉將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西歐國家拉進了自己的軍事陣營,還有驚無險地把亞速爾群島收入囊中,獲得了在大西洋的戰略主動權。可是,此舉也讓英國人得償所願地綁住了美國人——在德國強行佔領亞速爾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