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德國的重要戰略決策者,小威廉的認知與想法時常受大臣們的影響而左右搖擺,德國陸軍和海軍將領們的戰略分歧又在日益加深許多海軍將領早已意識到日本對德國全球戰略的潛在威脅,所以覺得支援中國抵抗日本侵略能夠遏制其過度膨脹的擴張野心,陸軍將領們則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方向,那就是東歐。
早些年的時候,人們總以為失去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俄國好比是一頭被閹割的公牛,即便肌肉強健,也沒有跟同盟國叫板的魄力,然而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縱然將白俄羅斯、烏克蘭連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排除在外,俄羅斯依然是個擁有一億六千萬人口和1700萬平方公里遼闊疆域的超級大國,何況蘇維埃革命給這個國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16年簽署的停戰協定對俄國的兵役制度和軍隊規模都作出了限制,但蘇維埃政權取代沙皇政權後,這份協定自然變成了一紙空文。透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蘇俄現役武裝力量常年保持在150萬以上,而在1932年大戰爆發前的幾個月裡,蘇俄陸軍迅速擴充至82個步兵師及兩百多個獨立旅、團,一線兵力超過220萬人,配備大量飛機、火炮、戰車等現代化裝備。儘管蘇俄政府在大戰期間始終保持中立,但它與美英聯盟的密切聯絡讓西方同盟國不敢有絲毫的大意駐紮在東歐防線的同盟**隊從未少於過70個師,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正規部隊和準軍事化的治安隊部署在白俄羅斯、烏克蘭、立陶宛、拉脫維亞。
維持此等規模的軍事力量自然是一筆驚人的耗費,何況東歐防線及附屬設施需要不斷翻修、改良。當然,這還不是最要命的,三年大戰,維持中立立場的蘇俄政府可沒少幹趁火打劫的勾當,1932年…1933年的高加索衝突和1933年的北波斯戰事是擺在明面的舉動,威爾士礦工起義、南烏克蘭暴動以及不計其數的工人罷工、示威遊行還有布林什維克運動,這些都跟蘇俄政府的宏觀策略有著莫大的關聯。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在1935年舉行的同盟國首腦峰會上,各國代表們除在中日停戰調停上達成高度一致外,在消除蘇俄威脅的問題上也有強烈的共鳴。溫和派傾向於同蘇俄簽署長期有效的和平條約,透過裁減軍隊、降低軍備投入等常規舉措保障東歐和平,可此舉最大的障礙在於蘇俄政府一直堅持西方同盟國從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撤軍,且不再幹涉這兩個國家的內政自由。近二十年來,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有大量資本投入的德國、奧匈帝國既不願意輕易放棄在這兩個國家的既得利益,又擔心撤軍之後紅色革命會立即席捲東歐,繼而威脅到自己國家的安全,所以無法接受蘇俄的這一要求,難被打破的僵局就此形成。
夏樹知道,********絕不是矛盾的本源所在,小威廉和他的陸軍將領們之所以對蘇俄非常忌憚,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近年來發展極為迅猛。按照蘇俄政府公佈的資料,其1935年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日本、奧匈、義大利等國,相當於美國的92%、德國的64%,而僅僅10年以前,蘇俄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三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三千輛拖拉機,99%的耕種都靠人畜來完成。
短短十年,蘇俄經濟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集中制的優勢其實只是影響因素之一,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才是這種變化的關鍵催動力1927年開始的一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對西方來說是一場災難,對蘇俄則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嚴重的資本和商品過剩讓西方再也顧不得什麼********的對立了,經濟危機期間,蘇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技術專案、機器裝置、科技人員和資本的吸收國之一。1928…1930年,美國出口的機器裝置中有45%賣給了蘇俄,英國在1929年—1931年機器出口總量的60%銷往蘇俄,1932年更是高達90%;1931年,世界機器出口總量的四分之一銷往蘇俄,1932年達到46%。1931年,蘇俄接受技術援助的專案達到99個,涉及冶金、工業機械、汽車、輪船、飛機制造等。此外,由於經濟危機,西方大量的技術人員失業,他們紛紛接受蘇俄的聘請。1929年,在蘇俄工作的外國專家達1200人,技術人員近萬人。1932年,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有6000多人,僅美國就先後有數萬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移居蘇俄。同時,蘇俄也把本國的技術人員派往西方國家學習先進技術,這使得蘇俄的科技實力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飛躍式的突破,進而以這種突破帶動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
既然國家利益是一切戰略決策的出發點,夏樹在小威廉面前鋪開一張世界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