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貿易的大門。從1936年開始,泛大西洋的貿易迅速攀上了歷史的高峰,德國、愛爾蘭、奧匈、義大利、西班牙乃至法國、英格蘭、蘇格蘭都成為了貿易繁榮的受益者。相較之下,德國和愛爾蘭無疑是最大的贏家,德國人的鋼鐵、化工、機器、棉紡以一流的質量和相對較低的價格奪取了較大的市場佔有量,愛爾蘭人的軍工、船舶、航運以及農牧漁產品以物美價廉的特點緊隨其後。關鍵時期提供重要軍事援助的行為令愛爾蘭博得了美國政府及民眾的好感,加之生活在美國的愛爾蘭裔數量多、分佈廣,愛爾蘭產品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飛速增長,並且發生了諸如利默里克車輛製造集團入股福特公司、愛爾蘭化工與美國杜邦合資設廠、利默里克航空收購老牌航空企業寇蒂斯公司等多個重量級的資本合作專案。
當歷史的車輪滾滾駛入1938年,歐洲各國不約而同地迎來了戰後第一個“盛夏”,無論是技術雄厚、物資充裕的德意志帝國還是以傳統手工業和重工業為支柱的奧匈帝國,從歐洲北部的挪威、瑞典到南部的義大利、希臘,從毗鄰大西洋的西班牙到位居黑海之濱的保加利亞,甚至連立陶宛、拉脫維亞這些工業非常薄弱,還有政治處境尷尬的法國、白俄羅斯、烏克蘭,大大小小的工廠都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生產,數以百計、千計的新工廠在塵土飛揚的工地上誕生,在港口碼頭和城鎮火車站,各種膚色的勞工都非常搶手,而在各種規格的銀行裡,辦理貸款業務的視窗總是人滿為患……
各行各業的欣欣向榮,很快讓股市裡的股票水漲船高,而且豐厚的利潤帶來了豐厚的分紅。一夜暴富者的新聞報道再加上那些所謂學者的鼓動,越來越多的人懷揣發財致富的夢想,帶著積蓄或借貸資金進入股市,就連許多實業家也在高額回報的驅使下籌集資金投資股票。新的百萬富翁一批接著一批出現,越來越多人過上了奢靡的生活,滾雪球的效應持續發揮作用,股市的泡沫出現了,並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膨脹,物價開始上漲,抵押和再抵押的手段司空見慣……
就成長性而言,愛爾蘭的許多企業無疑是非常理想的投資標的,然而利默里克的股票交易市場卻不像其他柏林、維也納、羅馬甚至巴黎那樣風起雲湧,這源於愛爾蘭政府對股票交易的限制以及本土銀行偏謹慎的信貸策略,更確切地說,是國家統治者在經濟金融方面的執政方略所致夏樹雖然不是專業的金融學家,但放權簡政、迴歸家庭的那段時光,他大量閱讀了近幾十年來出版的書籍,熱門的、冷僻的,通俗的、專業的;他時常前往利默里克大學旁聽課程,向各個專業的學者們虛心求教;他的皇家顧問團裡,永遠不缺少不修邊幅但有真才實學的強人。
知識帶來理性,理性決定方向。時隔多年,夏樹依然記得舊時空那本著名的《貨幣戰爭》以及他所見識的金融危機,所以憑藉大戰期間出售軍火物資賺得的豐厚收益,他一面令愛爾蘭和威爾士政府逐步提高民眾生活福利,完善社會保險,一面讓愛爾蘭央行囤積黃金,並鼓勵民眾適當購買、儲存金銀寶石及其製品,同時透過對股票交易和銀行貸款增稅等限制手段進行謹慎的金融調控。1938至1939年間,愛爾蘭和威爾士的國內資本市場是歐洲各國當中最不活躍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政府因此飽受質疑和指責,但用不了多久,人們就會意識到“冠王之王”在歷史大勢面前是多麼的冷靜和明智。
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外一端,再次透過戰爭大幅度擴充實力的日本帝國也在近衛內閣的領導下進入了“黃金時代”,從1936年開始,國民收入和政府收入每年以不低於20%的速度激增,1938年和1939年甚至創下了當年增幅超過30%的“經濟奇蹟”。
跟歐洲國家一樣,日本在工業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資本市場也迎來了跳躍式的繁榮期。二戰爆發前,日本的重工業、兵器工業均由國家壟斷經營,紡織、海運等行業也由國家控制,所以即使企業發行股票,往往也被同一財閥內部的企業所消化。二戰期間,各股票交易所暫停交易,但是隨著日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東南亞和太平洋諸地紛紛升起了太陽旗,資源和勞力不再是制約日本經濟發展的障礙,工業經濟的飛速擴張已是箭在弦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決定仿照西方國家建立新的股票交易規則,允許國外資本有條件進入。1937年6月,日本的股票市場全面恢復交易,短短半年時間裡,199家企業相繼登陸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證券交易所,獲准自由交易的股票價格動輒翻倍,部分受限的股票價格也出現了大幅的攀升,股票交易之火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