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尾聲,他們不但解放了偽滿洲國全境,還從兩個方向攻入朝鮮半島,在朝鮮抵抗者的配合下攻克了多座城鎮據點,日本高層努力打造的大東亞共榮圈正變得支離破碎。
在歐洲西北部,愛爾蘭與威爾士組建聯合王國已是大勢所趨,多數威爾士人都現實地接受了兩國聯合帶來的樂觀前景,佔據主導地位的愛爾蘭政府似乎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然而在歐洲東南部,存續了76年的奧匈帝國正面臨著一次由內而外的危機。近年來,在這個特殊的聯合體治下,以日耳曼人為主的奧地利帝國深受大德意志主義的影響,堅信德意志民族是這個時代、這個世界最優秀的種族,排擠、打壓帝國境內其他民族的現象變本加厲,這引起了以馬札爾人為主體的匈牙利王國以及各自治王國(波西米亞王國、克羅埃西亞…斯拉沃尼亞王國、達爾馬提亞王國、加里西亞…洛多梅里亞王國等)的強烈不滿,而帝國境內諸如波蘭人、烏克蘭人、克羅埃西亞人、斯洛伐克人、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義大利人等少數民族,也都在積極尋求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加上外國勢力明裡暗裡施加影響,偌大的奧匈帝國由於接連不斷的罷工、遊行、暴動甚至起義而呈現風雨飄搖之勢……
面對帝國境內風起雲湧的民族運動,奧皇卡爾一世最初採取的策略跟他的前任們一樣,那便是一面武力鎮壓,一面拉攏利誘。就在剛剛過去的夏天,卡爾一世連續對西部和南部地區用兵,效忠奧皇的軍隊逮捕了數以萬計的可疑分子,數以百計的反抗者被擊斃或被處以極刑。在義大利人較多的蒂羅爾,奧地利軍隊的鎮壓行動導致了一些義大利人的死亡,由此引發了義大利王國的嚴重抗議。未免奧匈帝國境內的義大利人繼續遭到打壓和迫害,義大利政府向奧匈帝國提出了交換領土的建議,用靠近邊境的日耳曼人聚居區交換南蒂羅爾,奧匈帝國未予理會。
見強硬手腕難以取得預期成效,卡爾一世祭出了第二招,在國內推行政治改革,允許少數民族參與政權,甚至考慮組建聯邦制國家,但這樣的改革從一開始就遭到奧地利貴族的強烈反對,匈牙利貴族也因擔心地位受削弱。登基27年的卡爾一世,在帝國內部和國際上建立的聲望遠不足以同老奧皇約瑟夫…弗朗茨一世相提並論,他的治國能力和手腕也顯得過於平庸,加上並非一心一意推行改革,他向民眾允諾的改革遲遲沒有進展,導致少數民族的不滿情緒有增無減。
1943年10月19日,在一些陰謀者的鼓動挑唆下,數百名南蒂羅爾自治份子在靠近邊境的地區發動武裝暴動,他們先是依託地形抵擋奧匈帝國邊防軍的圍剿,眼看敵我實力懸殊,遂於25日夜逃入義大利境內。奧匈帝國中央政府透過外交途徑要求義大利緝捕並遣返這些叛逃者,義大利王國斷然拒絕,兩國各向邊境地區增派部隊,雙邊關係迅速惡化。
10月底,在義大利王國的暗中支援下,南蒂羅爾地區再度發生了義大利人武裝暴動事件,暴動者佔領了當地的警察局和監獄,他們扣押地方官員,放走監獄囚犯,然後遁入山區,跟奧匈帝**隊打起了游擊戰。在隨後的一次戰鬥中,奧匈帝**隊俘虜了一名以志願者身份入境的義大利軍人,此事一經公佈,在奧匈帝國尤其是奧地利引發了軒然大波,對義大利實施外交制裁的呼聲甚高,然而就國內政局穩定度和國民凝聚力來說,此時的義大利顯然比奧匈帝國更具優勢。正因為清楚認識到了己方的不足,卡爾一世沒有對義大利採取嚴厲的懲罰措施,而是將這場爭端提交國聯仲裁。這位奧皇顯然沒有想到,所謂的國聯仲裁委員會沒有從客觀公正的立場做出仲裁,而是要求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各自從南蒂羅爾邊境地區撤出軍隊,維和部隊將前往該地區維持秩序,直至雙方協商解決爭端。
南蒂羅爾全境位於奧匈帝國境內,義大利政府迅速表態支援國聯仲裁決議,同意從邊境地區撤走軍隊,全力配合維和部隊的介入,狠狠將了奧匈帝國一軍,並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奧匈帝國中央政府這邊還在據理力爭,塞爾維亞人和羅馬尼亞人聚居區接連發生暴動,接著立即有民間組織以非官方名義向國聯提出維和請求。按照國聯議事程式,這種局面只有在當事國政府明確接受國聯維和,或事態完全失控的情況下,國聯才有可能派出維和部隊,而奧匈帝國政府作為國聯理事國有一票否決的權力,使得國聯對南蒂羅爾、波黑及塞爾維亞、布科維納等地區派兵維和的方案最終流產,直接結果就是義大利政府繼續向邊境地區增兵,奧匈帝國境內的武裝暴動者遭到殘酷鎮壓。
11月13日,在布科維納公國的切爾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