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公里的時速,然而這還不足以讓艦載戰鬥機平穩升空。在勤務人員的視線中,“烈風”的高度迅速下落,就在它即將從水平視線中消失的時候,這架全金屬飛行器的飛行軌跡開始上揚,這才意味著彈s起飛的成功進行,機庫和艦橋上照例響起了一陣歡呼聲。
雲龍級航母的軌道彈s器共有兩臺,以並列的方式置於上層機庫前部,為免戰機在起飛準備過程中相互干擾,左側的一號彈s器稍稍靠前,右側的二號彈s器略微靠後,兩者的彈s間隔通常為半分鐘,將11架烈風全部彈s出去只需要不到十分鐘時間,也就是說,裝備軌道彈s器和“烈風”艦載機的日軍航母,作戰效力要較那些採用傳統滑行起飛方式並裝備零式戰鬥機的航母大為提升。
這種改變並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研究機構靈光一現的功勞,而是受益於日本海軍自1942年開始實施的“鷹計劃”。那一年,日本海軍航空兵與蘇俄航空部隊在彼得大帝灣展開了一場空前激烈的大戰,雙方都宣稱自己是戰役的勝利者,事實上雙方都付出了非常沉重的損失。此役過後,日本海軍制定並開始實施“鷹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研發並裝備現役艦載機的後續型號,同時對艦載機飛行員精英式的培養模式進行調整,放低海軍飛行員的篩選門檻,對入門的海軍飛行員實施分段式的訓練,大幅度擴充海軍飛行員數量,而最為精銳的飛行員依然優先選送艦載戰鬥機部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海軍航空兵的戰力。
至1946年,“鷹計劃”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烈風、流星等新式艦載機陸續裝備海軍,而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合格飛行員也從4年前的7600名增加到了14900名,其中艦載機飛行員7300名;在役作的戰飛機從4850架增加到了9000架,其中艦載機4100架。憑藉鷹計劃的實施,日本海軍航空兵的實力整整擴充了一倍,而在這四年間,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非但沒有保持30年代中後期的高速發展,反而因為蘇俄的牽制、國聯的制裁以及佔領區民眾的抵抗破壞停滯不前……
三十多架“烈風”順利起飛並按部署展開之後,慄田的緊張情緒終於得到了些許緩解。這種新式艦載機被日本海軍高層視為克敵制勝的秘寶,不止是因為它們飛得比零戰快,火力比零戰強,而是因為它們充分汲取了二次大戰及日蘇戰爭的經驗教訓,其設計融合了自封閉油箱、裝甲座艙、防彈玻璃、y壓起落架、機械增壓器等幾乎所有的先進元素,是日本首款搭載機載電偵裝置的戰鬥機,並可搭載75毫米空空火箭彈升空作戰。憑藉18缸風冷星形發動機提供的強勁動力,它們在6000米高空的最大速度達到630公里每小時,實用升限達到10900米,而且擁有不遜於零式戰鬥機的機動效能——可以說“烈風”的強悍充分體現了日本航空和軍事科技追趕世界頂尖水平的成果,而且在第二次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每一名駕駛“烈風”的飛行員都是日本海軍精英中的精英、王牌中的王牌。當然了,這樣一支精銳的航空部隊,組建和維護的投入遠遠大於普通航空部隊,加之發動機供應速度跟不上計劃,“烈風”正式投產14個月,產量僅為960架,遠不及美軍“地獄貓”同期2600架的產量。
向東偵察的“烈風”,在起飛後的第44分鐘偵測到大批美軍戰機朝著清水光美的第2戰隊猛撲過去。日軍飛行員毫不遲疑地聯絡了母艦,然後召集友鄰戰機前去偷襲美軍轟炸機。可惜美軍戰機同樣裝備了機載雷達,這些“烈風”未能偷襲得手,不過在與十數架“野貓”及“地獄貓”的遭遇戰中,日軍飛行員取得了1比4的戰術性勝利,一洗前幾天日軍航空兵在菲律賓海域慘敗給對手的恥辱。
趁著“烈風”返航的機會,美軍戰機進行了遠距離的盯梢跟蹤。這一次,因為日軍的機載雷達較美軍落後了不少,先期出動的“烈風”飛行員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迷蹤步根本沒有發揮作用,他們帶著勝利的喜悅返航時,也將母艦的行蹤暴露給了對手,這使得他們和戰友們不得不在後面的戰鬥中拼死阻擋美軍戰機潮水般的衝擊。
得到慄田艦隊的敵襲警示,清水光美的第2戰隊有十分鐘的時間進行準備。在全體官兵特別是機勤人員的努力下,“和泉”號在美軍戰機抵達之前放飛了全部艦載戰鬥機,零戰飛行員們也拿出了值得稱道的勇氣和技術,但雙方的數量差距實在太大了。風雨之中,“和泉”號和它的護航艦艇在近兩百架美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下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數千日軍官兵真真切切地感受著弱勢一方在戰場上的無助與哀傷,而且他們期盼的支援直到戰鬥結束也沒有到來——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