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的運氣要比它先期投入戰場的姊妹艦“阿蘇”號以及同期上陣的“八雲”號好得多,接連擊穿飛行甲板和兩層機庫頂板的那枚航空穿甲彈竟是一枚啞彈,除了給艦員們造成巨大驚嚇,並未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損壞,而“八雲”號就遭了秧,穿甲彈從艦尾飛行甲板貫入,穿透雙層機庫在動力艙上方爆炸,並且引爆了兩架加滿燃料、掛載炸彈隨時準備投入第二波攻擊的“流星”,當即讓這艘日軍主力航母成為一條斷尾的大魚,癱在海面上任人宰割……
戰場的另外一端,當日軍第一波艦載機群結束攻擊盡數撤離時,位於美國太平洋第1特混艦隊作戰編隊中後部的愛爾蘭海軍航母“聖帕特里克”號儼然成為了美方參戰航母中戰力最完整的一艘。不知是運氣使然,還是日軍飛行員有意將這個難啃的對手留在最後,它在戰鬥期間居然沒挨一顆炸彈,而是非常順利地躲開了所有奔著它來的攻擊,包括日軍戰機在中距離投s的三條魚雷!
扛住了日軍艦載機群的攻擊,哈爾西立即下令組織實施第二波空襲,各航母要在規定時限內儘可能多地出動艦載機。“聖帕特里克”號此前出動16架戰機投入第一波空襲,派出18架戰鬥機投入防禦,並有2架雷達預警機和4架護航戰機一直在空中執勤,艦載機的出勤率已近60%。
在抵禦日軍艦載機攻擊的過程中,未起飛的戰機均存於機庫待命。來自旗艦的出擊命令好比是發令槍響,全體機勤人員當即行動起來,一邊給待命戰機加註燃料、掛載炸彈,一邊將完成準備的戰機經由升降機送上飛行甲板。
相較於現役的日軍和美軍航母,西方同盟國使用的第二代標準型航母有一個非常大的技術優勢,那就是採用了愛爾蘭研製生產的代號“天使飛翼”的蒸汽彈s系統。在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在更為先進的電磁彈s技術誕生之前,蒸汽彈s技術是各種艦用彈s技術中實用性最佳的。愛爾蘭人的“天使飛翼”能夠讓空重64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達到9000公斤的ia…40預警機得以艦載化,而且相應縮短了3t等艦載戰機的起飛距離,提高了航母載機的整體出擊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2年以前建造的優勝者級航母上,蒸汽彈s器並非標準配置,德國和愛爾蘭海軍訂購的優勝者級每艘安裝兩套蒸汽彈s器,西班牙海軍訂購的只安裝一臺,而出售給日本海軍的不僅沒有安裝蒸汽彈s器,就連通常預留的改進空間也該為他用。1942年日軍第二次發動侵華戰爭,西方同盟國再度收緊了對日本的制裁措施,日本引進的唯一一艘優勝者級航母不久便陷入了缺乏維修配件的境地,為使之保持作戰能力,日本海軍只好用本國裝置逐步替換原有裝備,並嘗試性地安裝了本國研製的蒸汽彈s器,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反而讓日方認為裝備出雲級的壓縮空氣彈s系統比西方同盟國的蒸汽彈s器更為優越……
看過《萬歲約阿希姆》的書友還喜歡
第83章 掰手腕 下
美日兩國海軍投入絕對主力的菲律賓海大海戰進行時,不但位處太平洋地區的日本人和美國人密切關注著這場重量級對決,在數千公里之外的歐洲,也有許多雙眼睛緊盯著世界地圖上的菲律賓海
德國,威廉港,同盟國艦隊聯合參謀部所在地。
“是的,我敢打賭,美國人將毫無懸念地贏得這場勝利!菲律賓人重獲**,日本由戰略擴張轉為戰略收縮,亞太格局在未來十年的持續變化,皆為此戰所定!”
這個嘹亮的聲音來自於德國人庫爾特霍夫曼。此君曾任德國頭號主力艦“日耳曼尼亞”艦長、德國海軍第1戰列艦中隊指揮官等職務,1945年7月以海軍上將軍階光榮退役,而後受聘於同盟國艦隊聯合參謀部,任高階戰術顧問。
“閣下未免太小看日本海軍了!無論年兩次黃海大海戰,還是1933年的馬六甲大海戰、1934年的珊瑚海大海戰,日本海軍都是在絕對實力並不佔據優勢的情況下贏得了勝利。此次聯合艦隊參戰艦艇的總噸位略少於美國特混艦隊,艦載機數量只有美國艦隊的三分之二,但只要能充分利用好戰區靠近菲律賓群島這一條件,美國人未必能夠佔到便宜。再者,聯合艦隊的指揮官是古賀峰一,你們或許不瞭解此人,這是個聰明、耐心、細緻而且非常敏感的傢伙,在我看來,他可能是日本海軍近幾十年來最出色的艦隊指揮官,他的能力絕非哈爾西那樣的莽漢所能比擬的。”
嗆聲的是同樣在退役後受聘為同盟國艦隊參謀部高階戰術顧問的義大利人安祖亞基諾,這位義大利海軍將領退役時的軍階也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