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都成為雙方反覆爭奪的陣地。不久之前,類似的慘烈戰況曾出現在巴黎和魯昂,一幕幕血腥而又悲壯的場面震驚了世人,可是沒有人料想得到,遙遠偏僻的北方島嶼上也會發生這樣的廝殺。
在克瓦爾巴,雙方戰線相互膠著而且不斷變動,德國艦艇到後面只能轟擊英軍後方目標來達到壓制和削弱對手的目的,爭奪村鎮和岸線的戰鬥成了兩支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對決。
英國的皇家海軍陸戰隊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他們創造過無數的輝煌,也留下過許多的敗筆,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跟隨大英帝國一步步登上世界之巔,在威望的頂峰,他們能夠左右他國局勢,甚至可以決定其他民族的命運。
德國的皇家陸戰隊跟德國的皇家海軍一樣,若是生拉硬扯地追根溯源,勉強可以湊出上百年的歷史,嚴格來說,它們誕生的時間都很晚,沒有傳統的榮耀,也沒有傳統的羈絆,依靠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實力和軍事體制後來居上。1914年的歐洲戰火是分辨良莠的理想試金石,德國皇家海軍透過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蕩氣迴腸的大海戰贏得了世人的敬畏,德國皇家海軍陸戰隊亦在殘酷的歐陸戰場上磨出了鋒利的劍刃。
偌大的克瓦爾巴海岸,常住居民不滿一千,平日裡人氣凋敗,而在這一晚,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絞肉機,每時每刻都有人拋灑熱血、犧牲生命。前方計程車兵一個個倒下了,後方計程車兵又一批批頂了上去。若這世間真有瓦爾哈拉,那麼這一晚前往英靈殿的亡魂恐怕多數是出自此地。
德軍官兵信仰榮譽,漠視死亡,英軍陸戰隊員在這方面表現得毫不遜色。他們知道德軍機槍火力兇猛,手榴彈扔得又遠又準,每當進攻的哨聲吹響,他們依然義無返顧地爬身而起,衝向對方,但是更多的時候,英軍官兵是在以良好的戰鬥素質對抗德軍的精銳裝備。每每德軍實施快速突擊或步步滲透,英軍不與之硬抗,而是等著德軍士兵們靠近陣地,再以恩菲爾德步槍猛射一陣,如果還阻擋不住德軍攻勢,餘下計程車兵便會端起刺刀,勇猛地衝上去跟德軍士兵絞殺在一起,直至擊退對手或者被對手殲滅。雙方的戰法各有特點,但是從特定角度來看,兩軍的攻防轉換不過是在比拼毅力,無論是德軍進攻還是英軍反擊,收穫一條塹壕、一處據點,付出的是幾十上百甚至幾百名士兵的代價,而且讓人費解的是,雙方指揮官都無意罷手,把反覆衝殺的拉鋸戰變成靜態對峙。
直到十餘輛德軍戰車翻過山樑,順勢而下,氣勢磅礴地衝進克瓦爾巴,戰局才出現了決定性的變化。
英軍部署在克瓦爾巴的機關炮,要麼丟棄給了德國人,要麼打光了彈藥,隱蔽在附近高地的速射炮已陸續“亮相”,然後被德軍艦炮轟成廢渣,或是自行撤出預設陣位,轉移到了更加安全但位置不那麼理想的地域。此時此刻,英軍手裡沒有能夠抵擋德軍戰車衝擊的武器,而按照英軍指揮部的預想,德國海軍的登陸艦艇在天亮前不會靠近克瓦爾巴海岸,要是他們真這麼魯莽地幹了,隱蔽在蘇德島中部和南部的炮群會讓他們為這次夜間登陸行動付出慘痛的代價。
英軍指揮官和他的幕僚們顯然低估了德軍戰車的行動能力。
從克瓦爾巴傳出的槍炮聲達到了空前密集的程度,投入戰鬥的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在盡最後的努力守住他們的陣地,不久,身後的隆隆炮聲讓他們依稀看到了希望,猛烈的炮擊有效遲滯了德軍進攻,並將他們的一部分戰車同步兵分割開來,可是這種令英軍官兵歡欣鼓舞的炮擊只持續了五分鐘不到,山呼海嘯的炮火和地動山搖的爆炸就從他們後方傳來——蘇德島以南海面赫然出現了艦炮開火的閃光,夜空由此染上了一層血色。蘇德島南端和中部隨之變成了烈焰地獄,重磅炮彈爆炸產生的火球直衝幾十米高,四起的濃煙在火光的映照下顯現出怪異的形狀。
在德國戰艦強大的火力壓制下,英軍炮群完全沉寂下來。
克瓦爾巴的戰鬥又重新回到了德國人的節奏……
格林威治時間上午8時整,蘇德島天色微亮,克瓦爾巴的易手使得德軍登陸部隊佔領了這座島嶼約四分之一的區域,英軍似乎還有很大的防禦空間,可是山德維奇和克瓦爾巴這兩處海岸控制在德國人手裡,德軍陸戰部隊將源源不斷地登上蘇德島,而英軍部隊從外部獲得補充的速度有如杯水車薪,此消彼長,只要頭腦稍稍清醒的人就能看出英軍敗象,儘早撤離才有可能避免全軍覆沒的結局——前線指揮部的作戰報告呈至倫敦,還沒坐熱首相位置的基欽納元帥在御前軍事會議上主動提出撤軍,英王喬治五世對此表示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