艘體型龐大的航空母艦。
眼前這個大塊頭,外形特徵跟德國航母大同小異,艦體下部是窄長的戰艦線條,採用典型的敞開式機庫以及矮小的島式艦橋,寬敞平整的飛行甲板畫著醒目的線條和數字,位於艦艉方向的飛機螺旋槳轉得飛快。位於戰艦前後和兩側的防空火炮不不斷噴吐出熾烈的火舌。
這不是里希特霍芬頭一次從這樣的角度觀察一艘航空母艦,但在這一刻,他的視覺感覺依然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敵人並不打算讓這架德軍戰機從容“觀光”,來自艦舷的炮火幾乎擦著他的座艙飛過。里希特霍芬以機翼豎直的狀態疾速右轉,接著反身急轉直下,小角度向敵艦的飛行甲板猛掃了一梭子,而後疾速反轉。朝敵艦的左舷炮位掃射一通,拉高。掠過敵方艦艉,左右搖擺機翼,直至飛出小口徑槍彈的射程,再果斷拉起,重新回到千米高空。
離開了中低空的密集火力網,緊繃的神經像是被擠壓到了極致的彈簧,猛地彈了起來,頓時有種恍若隔世的感懷。回首觀望,激烈的戰鬥仍在持續。艦艇之間的海面騰起團團水浪,水浪蕩開的漣漪比兩三艘艦船加起來還要寬。
空襲之下,龐大的敵艦隊正在改變航向,艦隊的整體陣型也發生著某種變化,但在小範圍區域內,艦艇之間始終保持著利於防禦的陣位。
就里希特霍芬所知,指揮部的反擊命令是將敵方主力戰艦列為優先目標。而按照戰術慣例,航空母艦的攻擊次序應至於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之前。因此,大多數德軍轟炸機都把炸彈投向了敵人的航空母艦,但戰術轟炸機不像戰鬥機那樣敢於俯衝到海平面數十米的高度,而是從高空俯衝至中低空,順勢瞄準並投下炸彈。因受敵艦炮火的干擾。加之實戰與演習的諸多不同,首次參戰的飛行員們沒有發揮出正常水平,第一輪轟炸的命中率非常低
除了ju…30,德國空軍還大量裝備了另一種戰術轟炸機ju…17/20,該機是正統的俯衝轟炸機,有陸基和艦載兩大系列,戰爭爆發前的裝備總數超過2600架。相較於ju…30。ju…17/20航速較慢,載彈量略遜,其最大的優勢在於獨一無二的大角度俯衝轟炸能力,同等高度的俯衝命中率是普通轟炸機的兩倍以上。
基於俯衝轟炸機是空對艦的絕殺利器,德國海軍航空兵裝備的ju17/20達到900架之多,而德國空軍戰時部署在亞速爾群島的ju…17/20有兩百餘架,半數駐紮在特塞爾島,其餘分散在聖米格爾、法亞爾、弗洛里斯等幾個主要島嶼。此次反擊,航速較快、載彈量較大的ju…30打先鋒,ju…17/20集中配屬在第二波轟炸機群。
在重新跟僚機會合後,里希特霍芬駕駛戰機往北飛了一小段距離,他的本意是探探敵方航母編隊後部護航力量的強弱,但敵艦隊後部浩浩蕩蕩的輔助艦船引起了他的注意。
吩咐僚機在空中掩護,里希特霍芬迅速降低高度。下降過程中,海面艦船紛紛朝他開火,但防空火力遠不及前面的戰列艦群和航母編隊那樣強大。降低到大約百米的飛行高度,他已能夠清楚地辨認出眼前的艦船輪廓乃至甲板上的情況。
數量驚人的輔助艦船之中,有的是臨時徵召的民船,有的是出於軍用目的建造的輔助艦船,兩者的外觀形態存在明顯的差別。里希特霍芬飛近一隊輪廓和塗裝完全相同、船體偏窄且搭載有多座中小口徑火炮的輔助艦船,甲板和艦舷通道可以看到許多身穿卡其色軍裝計程車兵。他們戴著扁平的託尼盔,有的端著步槍,有的拿出機槍,當敵機來襲時,他們便以這些武器加入到了防空行列當中。
里希特霍芬調整方向,以機頭對準它們中的一艘,然後以7。92毫米機槍開火。普通槍彈對這樣一艘排水量有好幾千噸、艦體較為堅固的輔助艦船無甚威脅,里希特霍芬的用意是讓自動照相槍拍下目標的影像……
兩個小時後,位於特塞爾島西南部的德軍亞速爾群島防衛司令部,大量航拍照片在德國情報和參謀軍官們面前鋪展開來,他們需要用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行辨認和分析,拼出一幅完整的敵情圖,提供給將領們做出判斷形勢的重要依據。
在將費心甄別的敵方主力艦隻及護航兵力資訊呈報上去之後,軍官們繼續在成堆的航拍照片裡翻查清理,然後有人指著里希特霍芬上校拍攝的照片說:
“嘿,你們看這是什麼?好像是運兵艦?”
旁邊一名軍官用放大鏡仔細察看:“呃。應該是美製堡壘級運兵艦,據說兩艘就能夠搭載一個步兵團及其全部的武器裝備。那名聯隊指揮官報告的數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