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雷艇——勇敢的土耳其士兵冒著隨時落下的炮彈操作吊機,將魚雷艇吊運至火車的平板車廂,用火車將它們運離港口。透過這種方式,參與伊奧利亞海夜戰的艘高速戰艇有艘成功脫離了義大利艦隊的炮火威脅。隨著煙幕的散弱,義大利艦隊復又逼近,它們成功地避開了奧斯曼海軍預先佈設的水雷,大大小小的炮彈如雨點般落入港內,將餘下的魚雷艇和岸上囤積的裝備物資悉數摧毀。
另外一邊,兩營奧斯曼士兵在港口以南的近岸區域抵擋意軍登陸。儘管法提赫的親信部隊裝備了毛瑟式步槍,戰鬥精神也很頑強,但義大利人以炮艦抵近支援,使土耳其部隊蒙受慘重傷亡,而且登陸的義大利部隊裝備有馬克沁機槍,人數也迅速增加到了三千餘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法提赫的部隊放棄臨時戰線向後撤退。遠處觀戰的夏樹一行知道這場戰鬥的形勢已經無從逆轉,遂果斷撤離,途中又獲悉運載魚雷艇轉移的列車因鐵路線遭到破壞而受損,不免悵然感慨:歷史一再證明,光靠幾件先進武器不足以挽救一個國家的命運,伊奧利亞海戰好比一針強心劑,雖讓奧斯曼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卻不能醫治這個國家已經腐朽的根基。
對於義大利艦隊觸底反彈的表現,夏樹和他的夥伴們亦有客觀冷靜的評價。對德皇威廉二世及其軍政重臣們而言,德國與義大利締結同盟不是因為看重它的軍事實力,而是藉此分擔奧匈帝國的軍事壓力,使之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全力對付俄國,進而減少德國的東線壓力,使德國能夠集中儘可能多的兵力投入西線,但這連鎖效應的源頭卻拴在了素無決心的義大利人身上,其搖擺不定的牆頭草立場註定成為隱患——在呈給德皇的觀察報告中,夏樹著重申明此題,提醒威廉二世切勿在義大利人身上押注。
傾海軍之力拔除了普雷韋扎這個釘子,義大利人又找回了趾高氣昂的信心,他們繼續向北非增兵,參戰部隊很快超過萬人,並投入數十架飛機飛艇進行偵察、發動宣傳戰及實施空中轟炸。不久,義大利海軍集中艦隊主力開赴達達尼爾海峽和貝魯特的土軍防禦工事,並在羅得島、科斯島和多德卡尼斯群島進行了登陸。僅以兩艘勃蘭登堡級戰列艦充門面的奧斯曼海軍未敢迎戰,而是以魚雷艇部隊出戰。在伊奧利亞海吃足了苦頭,義大利海軍不敢怠慢,不論晝夜皆擺出嚴密的防禦陣列,而且一到夜晚就遠遠駛離奧斯曼海岸,使得奧斯曼海軍的高速魚雷艇群難覓戰機。
久未開啟局面,奧斯曼海軍遂令兩艘德制潛艇出擊。按照雙方簽署的租借協定,潛艇上%的人員為德國海軍現役官兵,僅有少量奧斯曼海軍官兵獲准登艇觀摩學習,駛出達達尼爾海峽之後,兩艘潛艇即遵德國海軍之意志行事。它們結伴而行,先是在羅得島海域擊沉義大利巡洋艦“伊特魯里亞”號,接著又秘密駛往多德卡尼斯群島海域,擊沉了兩艘意軍運輸船。對於這些戰果,德軍潛艇官兵僅以密電通報本國海軍,對奧斯曼方面則未予報告。於是,義大利和奧斯曼方面“順理成章”地將“伊特魯里亞”號的沉沒歸結於“觸雷”,兩艘意軍運輸船的沉沒則未對外公佈。
海軍無力抵禦強敵,部署在北非的陸軍部隊又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連吃敗仗,月,奧斯曼帝國發生內部政變,親英的自由和睦黨人趁機推翻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並派出外交官員遊遍歐洲,力爭列強國家的支援調解,但蓄謀已久的義大利人早已做好了應對,歐洲國家當中僅有德國和奧匈帝國支援土耳其人。雪上加霜的是,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門的內哥羅這些巴爾幹國家聯合起來,準備趁著意土交戰的機會把奧斯曼帝國勢力逐出巴爾幹半島。入冬之後,在俄國的支援下,小國門的內哥羅要求奧斯曼帝國對馬其頓和色雷斯地區實施自治,遭到拒絕。門的內哥羅遂對奧斯曼帝國宣戰。十天之內,保、塞、希相繼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奧斯曼帝**隊撤出巴爾幹,給予各民族以自治權,土耳其人予以拒絕,保、塞、希遂對士宣戰,巴爾幹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時,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的兵力約為四十萬人,火炮一千六百多門;巴爾幹同盟兵力近七十五萬人,火炮一千五百多門。單就國力和軍力而言,奧斯曼帝國瘦死駱駝比馬大,將領們普遍對巴爾幹國家心存蔑視,因而未對這些國家的軍事調動做出提前應對。戰爭打響後,保軍搶先向色雷斯發動進攻,然後進軍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塞、希、門三**隊分別向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和伊庇魯斯地區發動進攻;希臘艦隊則控制愛琴海航道,阻止土軍從海路進行增援,從而對土軍形成了戰略包圍之勢。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