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巡洋艦組成的階梯形戰列敏捷而整齊地右轉個羅經點,由艦艏對敵改為舷側對敵。|頂|點|小|說|2|3|u|s|。|c|c|各艦主炮隨著艦艇機動而相應轉向,高昂的炮口始終對準遠處海面上那支紙面實力略勝一籌的英國戰巡編隊。
從外部視角看,這些外形簡練、氣勢磅礴的德國戰巡就像是在進行日常訓練一般,艦上既看不到急促慌亂的身影,也沒有忙中出錯的情況出現,可是在艦艙內部,每一個崗位上的每一名艦員,此時莫不懷著緊張而又忐忑的心情等待即將到來的戰鬥。
艦橋上部的射擊觀測室裡,通常是一兩名資深軍官帶一群年輕的軍官、士官的搭配,他們利用自己在訓練操演中積累的經驗和技巧熟練運用蔡司立體視式測距儀。在艦隊完成轉向之後,旗艦“塞德利茨”號上升起了“對應射擊”的訊號旗,這意味著各艦的射擊目標為敵方艦隊陣列中相應位次的戰艦——由前往後,德國艦隊的戰鬥序位是“塞德利茨”、“德弗林格”、“毛奇”、“戈本”、“布呂歇爾”,英國艦隊則是“獅”、“皇家公主”、“瑪格麗特女王”、“澳大利亞”、“紐西蘭”、“無敵”。由於英國戰列巡洋艦為六艘,較德國艦隊多出一艘,所以處於德國戰列最末位的“布呂歇爾”號直接跳過敵方的“紐西蘭”號,將“無敵”號視為目標。
視線拉近,德國戰列巡洋艦那些看似龐大其實一點都不寬敞的主炮塔裡,先前的連番射擊已將其變成了鋼鐵外殼的大蒸籠,即便排風扇一刻不停地抽入新鮮空氣,炮手們仍汗溼衣襟。對於口徑超過英寸的火炮,炮彈裝填已非常人臂力可為,從早期的多人抬杆到世紀的機械輔助,技術含量和裝填速度不斷提高,炮手們所需付出的體力越來越少,但這項工作的環境依然對人們的體能和精神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選派到炮手崗位的通常都是年紀輕、身體壯的水兵,而他們的直接指揮官,炮長,必須兼具經驗、膽識、技能以及判斷力——縱然擁有了當下非常先進的全艦統一射擊指揮系統,在真正的戰鬥中,艦橋觀測裝置和艦內通訊線路隨時可能受到破壞,要想維繫戰艦的戰鬥力,就必須依靠炮塔自帶的觀瞄裝置,有時甚至需要直接的目視觀瞄,在這種情況下,炮長的發揮至關重要。
由於全封閉式炮塔構造和運作環境的特殊性,電話線和擴音器取代了傳音筒,射擊引數透過電氣管線在引數儀表上顯示,而在極度惡劣的狀況下,還可以採用人工傳遞訊號的傳統方式。
“水平標的。,仰角。,右…左輪射,裝填普通彈。”
炮長以他鏗鏘有力的男中音清晰地傳達著射擊指令,緊接著,彈藥庫內的口令聲遙相呼應著,所不同的是,炮長們逐一重複著炮擊的方位座標,底層彈藥庫內的軍官喊的則是“裝運普通彈……兩枚”。
在齒輪鏈條轉動的咔咔聲中,近千磅的炮彈經由長長的供彈通道——穿過兩道可隨時關閉的防火門——提升到主炮塔內。在歷史上,德國海軍要經歷多格爾沙洲之戰的慘痛教訓才能領悟到這種保險設施的重要性,而如今他們擁有一位傑出的年輕設計師,霍亨索倫皇族的約阿希姆王子,許多看似不起眼但在戰爭當中意義重大的細節在設計建造過程中就已經考慮進去了。
早已等候在通道口的德國炮手們,用麻利而準確的動作將提升上來的炮彈移轉到各門主炮所對應的滑軌內,然後按下機械開關,用電動撐杆將它們推入炮膛,再開啟同樣透過供彈通道運送上來的金屬發射藥筒,從中取出定量的發射藥包,填入炮膛,炮門關閉。炮手們條件反射式地高聲喊道:“x號炮位準備完畢!”
片刻之後,炮塔內部的擴音喇叭裡傳出音調拔高了一拍的男音:“交替輪射第一發,開火!”
心潮澎湃或是淡定自若的炮手們當即踩下擊發踏板。“交替輪射”通常意味著雙聯裝或三聯裝主炮的一門火炮率先射擊,再根據彈著點調整引數,繼而以其他火炮實施射擊,週而復始,直至齊射指令下達,再以全部火炮一齊射擊。輪射模式通常用在炮戰的初始階段,適合快速的校調射擊引數,亦能夠減小校射階段的彈藥消耗。
大口徑艦炮開火時的聲勢振聾發聵,封閉炮塔內的音效尤甚,炮手們卻對此習以為常。刺耳的轟鳴聲還在艦內迴盪,附在他們身上的“凍結魔法”就已瞬間失效,他們果斷放下塞在耳孔裡的手指,按照各自的分工進行炮彈再裝填,炮門開啟之時,未被排盡的硝煙倒灌而入,轉眼功夫便又被排風扇排出。整個過程中,炮長們目不轉睛地盯著炮塔測距儀的觀察口,十數秒之後,“遠了”、“近了”或者“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