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到五六十米的空中。
緊接著,“戈本”號稍稍調整射擊引數,新一輪射擊雖然沒有炮彈直接命中“金髮人”,激起的水柱剎那間幾乎把整艘戰艦都給吞沒了。兩枚大口徑炮彈落在艦舷近旁而成為“近失彈”,爆炸的威力在“金髮人”下部艦體外壁鑿出了一個個形狀極不規則的窟窿,海水迅速從這些破口湧入,將這艘戰艦的底艙變成了儲水罐。
在海水淹滅“金髮人”的艦內鍋爐之前,“戈本”號的又一輪齊射催命而來。一枚280毫米口徑穿甲彈打中了它左舷舯部的裝甲帶,帶著巨大的動能,穿甲彈像是撕紙一般輕而易舉的穿透了它的層層甲板,最終引發了艦內彈藥庫大爆炸,3000多噸的戰艦就像被一顆火星點燃的氫氣球一般,周身瞬間為熾烈的火球所吞沒,全艦官兵僅有1人生還。
幹掉“金髮人”號之後,“戈本”號又將炮口對準那些狂飆疾進的英國驅逐艦,透過連續的、不計消耗的快速射擊,這艘戰列巡洋艦又一口氣擊沉了1200噸級的英國驅逐艦“防禦者”號。由於引爆了艦上處於待發射狀態的魚雷,“防禦者”號竟如同木頭桶子一樣在瞬間被炸成無數的碎片,還對附近幾艘英國驅逐艦造成了一些干擾。
——在希佩爾艦隊,“德弗林格”無疑是技術最先進的戰力,它的炮塔迴旋採用水壓驅動,各主炮獨立俯仰,每管均備有電動機,裝配電動推彈機、水壓回轉揚彈機和移彈器,發射藥包照例儲存在黃銅藥筒,使用時方從藥筒中取出,減少了彈藥發生殉爆的風險,其主炮的理論射速達到每分鐘3發;炮塔構造的150毫米副炮配備電動揚彈機,供彈速度達到每分鐘18發,雖然移彈、裝填和拋殼仍為人力操作,有效射速和持續射速明顯優於純人力供彈的戰艦炮位。經過了前一階段的熱身,炮手們的射擊準度和發炮效率逐漸提升,艦上時時閃動著火炮射擊的焰光,發射藥硝煙使得它嶄新而威猛的艦體始終籠罩在灰黑色的煙霧當中。在隨同艦隊轉向的過程中,艦尾兩座雙聯裝主炮連續進行了7輪快速射擊,所發炮彈均為普通彈,一發命中英國輕巡洋艦“諾丁漢”號,差點將它的艦艏整個炸掉,兩發對其造成近失傷害,另有一發落在英國驅逐艦“紅雀”號右舷,在它的艦體外壁留下了一米多長的破口,洶湧灌入的海水使得這艘勇敢的驅逐艦很快落後於同伴,經過緊急搶修後才又繼續投入戰鬥。
由於德國艦隊採取了大半徑的右轉機動,發動魚雷攻擊的英國輕艦艇需要航行更遠的距離才能進入有效射程,前5分鐘基本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距離拉近之後,這些高速突擊的輕型艦艇也依然只能用艦艏和部分舷側火炮向德國艦隊射擊,這時希佩爾的戰列巡洋艦已由航向東南轉為航向正北,同貝蒂的四艘戰巡迴到了平行狀態,只不過兩者之間的距離從最接近時的9000米拉大到了22000米,基本超出了雙方艦炮的有效射程。
轉向之後,四艘德國戰巡依然保持著原有次序,即“德弗林格”領頭,“毛奇”、“戈本”居中,霸氣外露的“布呂歇爾”殿後,各艦之間保持著300米的戰鬥距離,“布呂歇爾”右舷後方500多米是德國輕巡洋艦“斯特拉斯堡”號,其後依次是“馬格德堡”號、“斯特拉爾松德”號和“羅斯托克”號,至於希佩爾偵察艦隊的另外兩艘輕巡洋艦,“美因茨”號仍在遠處海面為水上偵察機提供補給,“科爾堡”號則與“塞德利茨”號結伴航行在戰巡編隊西面。
“魚雷!敵艦發射魚雷,左舷後方2000米海面發現兩枚!”
高分貝的喊叫聲幾乎同時在德國戰艦尤其是那些戰列巡洋艦上響起。在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之後,由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英國雷擊艦群終於越過了戰場中央的“死亡地帶”,剛剛接近魚雷射程,排頭數艦便迫不及待地發射了第一批魚雷。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使得機械技術迅猛發展,各種設計競相鬥豔,水面艦艇裝備水下魚雷發射管仍屬於這個時代海軍領域的主流配置,置於甲板或艦舷的水上魚雷發射管則出現在了一些中小型艦艇上。在英國海軍,無論是最新最強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還是最快最猛的獅級戰列巡洋艦皆配備若干水下魚雷發射管,法國新服役的丹東級、義大利新造的加富爾伯爵級、奧匈帝國的聯合力量以及日本海軍定造自英國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也都保留了這種配置,列強當中只有美國和德國選擇了“另類”的設計思路,他們毅然將魚雷發射器具排除在主力艦的武器清單之外,一門心思地發展艦炮及觀瞄裝置。
水下魚雷發射管執行隱蔽,水上魚雷發射管操作靈活,兩者各領風騷,但英國的白頭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