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華麗”、“柏勒羅豐”、“科林伍德”、“前衛”、“海王星”、“巨人”,這些響亮的名字基本上代表了英國皇家海軍引領無畏時代的驕傲。自1906年以來,在英**民熱烈的歡呼聲中,“女王陛下的戰艦”一艘接著一艘滑下船臺,裝上威力強勁、數量駭人的重型火炮,升起聖喬治十字旗駛向遠海,用不容置疑的實力昭示自己堅不可摧的霸權。
1914年8月7日夜晚,日德蘭半島附近海域,在塞西爾…伯尼海軍中將的指揮下,這八艘排成單線戰鬥縱隊的英國無畏艦搶在德國艦隊之前以探照燈直射對方,從而為己方炮手的測距瞄準爭取到了先機。隨著伯尼中將的座艦“勇氣”號以全主炮齊射發出一陣驚天動地的怒吼,其餘英國無畏艦爭先恐後地開火了,這支戰列艦隊的左舷頓時為橘紅色閃光所覆蓋。自從風帆戰列艦退出歷史舞臺之後,這種極其密集的艦炮射擊已有多年未曾出現,現如今,68門12英寸口徑在不超過20秒的間隔內齊刷刷地開火,場面和聲勢幾乎是絕無僅有的(無畏、帕勒羅豐和聖文森特級雖有10門主炮,但炮塔布置使之最多隻能以8門主炮進行單側齊射,而巨人級的10門主炮可以在一定角度內進行單側齊射)。
遵從分艦隊旗艦的指令——同時也是這個推崇騎士精神的時代艦隊炮戰所採取的主流戰術,八艘英國無畏艦各自瞄準對應順位的德國戰艦開火。在相隔4000至4600米的情況下,英國艦隊的首輪炮擊即展現出了世界第一海軍的堅實底蘊,除了那兩艘因為規避魚雷而稍稍脫離陣列的德國無畏艦,另外六艘旋即被海面上衝天而起的水柱給包圍了。當然,這些德國無畏艦皆是兩萬噸上下的龐然大物,即便遭到英國艦隊猛烈炮火的侵襲,它們也不至於像先前遭到蹂躪的英國驅逐艦一樣飄搖無助,炮彈掀起的水浪衝刷著它們空蕩蕩的甲板,對艦上一座座敦厚堅實的炮塔和渾然聳立的艦橋並無侵害之力。
重炮射擊的橘紅色閃光轉瞬即逝,海面很快只剩下明黃色的探照燈光芒,灰白色的硝煙瀰漫在英國艦隊左舷,濃密之處簡直有遮蔽戰艦面目的效果,而在德國艦隊一邊,六艘無畏艦組成的線性陣列並不如英國艦隊那麼整齊,落在後面的兩艘正努力回到戰鬥編隊當中。時間悄然流動,這些同樣擁有強大武備的德國戰列艦卻令人驚訝地保持著沉默。恍然之間,人們彷彿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條頓森林,彪悍的日耳曼士兵們在茂密的黑森林中等候衝鋒的號角,羅馬人的叫嚷挑釁沒有讓他們失去理智,而是點燃了壓抑在他們心中的怒火。
最後一團水花落下,德國艦隊所在的海面隨處可見翻滾的白色水花泡沫,波浪無序地湧動著,相互拍擊、撞成渦流。陡然間,一艘艘德國戰艦桅杆、艦橋以及架設在煙囪半高處外設平臺上的探照燈點亮了,兩支艦隊之間的海面頓時變得如同白晝一樣明亮,就連浪尖的水花也重現晶瑩剔透的光澤。不過,德國艦隊的炮火併沒有隨同探照燈一同出現,這片海面仍為詭異的平靜所主宰。英國艦隊的第一輪炮擊已經過去了快一分鐘時間,他們的無畏艦主炮射擊速度據稱是1。5發每分鐘,較十幾年前的老式重炮已有了相當大的進步。正當人們覺得位於戰場右側也即東北方向的英國艦隊將會以高命中率的第二輪炮火給敵人以重擊的時候,處於戰列前端的德國無畏艦“赫爾戈蘭”號猛然發出戰鬥的吶喊,艦上的12門283毫米口徑主炮就像鞭炮一般極其連貫地開火了,橘紅的炮焰映紅了夜空、染紅了海面,亦令這艘戰艦的右側艦體染上了一層血性的紅。
除了稍稍落後的“萊茵蘭”和“波森”,德國海軍中將威廉…馮…蘭斯指揮的無畏艦戰列以絲毫不遜於對手的氣勢發動齊射,而就在這個時點,由“勇氣”號領銜的英國艦隊也開始了第二輪射擊。德國艦隊發射的炮彈尚在飛行,英國艦隊的炮火接踵而至,戰場上由此出現了頗為奇異且極具震撼力的一幕——這種聲勢必須也唯有兩群鋼鐵巨獸的廝殺碰撞才能產生,而再多輕艦艇也無法拼湊相似的場景。
在炮彈飛行速度十分接近的情況下,德國艦隊的炮火自然先一步落下,每一發302公斤重的穿甲彈都帶有巨大的動能,它們激起的水柱每一根都遠遠超過了英國戰艦的桅杆高度,這些水柱連點成片、相融相交,一時間,排水量亦在兩萬噸上下的英國無畏艦也陷入怒濤狂浪當中。
由於德國海軍的拿騷級和赫爾戈蘭級皆是四座三聯裝主炮的火力配置,6艘的一次齊射就能夠打出72發炮彈,而那兩艘稍稍落後的戰艦也慢半拍地進行了射擊,受到航向方位所限,它們只以前部主炮開火,不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