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發前開工的聖安德烈級(又稱帕維爾一世級,是博羅季諾級的擴大改良型)暫停建造,由設計師們吸取日俄戰爭的教訓進行大幅度修改。老艦盡失、新艦未至,士氣低迷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實力甚至還不及瑞典的岸防裝甲艦隊。
1905年簽署的《朴茨茅斯合約》最終沒讓俄國往外掏一個盧布的戰爭賠款,但鉅額的戰爭開銷本身就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除此之外,俄國政府還得為陣亡軍人家屬和傷殘官兵支付撫卹金,而戰後遣返人員的安置,在戰爭中遭到破壞的設施重建,這些幾乎掏空了俄羅斯帝國的國庫——無論俄**民乃至沙皇本人重建海軍的願望有多麼迫切,俄國政府短期內都無法為一減再減的造艦計劃買單。為了維護大國尊嚴,彌補海軍的戰略劣勢,俄國海軍只好對外謀求援助。他們原本希望法國盟友能夠提供一筆貸款,但法國政府的財政狀況也不理想,而英國在日俄戰爭時期的立場又始終讓俄國人耿耿於懷。
在這個時候,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兄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主動丟擲了橄欖枝。儘管德俄同盟最終變成了一場啼笑皆非的鬧劇,但兩位皇帝的會面還是促成了雙方的合作:德國銀行家們同意向俄國政府提供一筆貸款用以幫助俄國海軍渡過難關,但附加條件是這筆貸款至少要有百分之五十用於向德國船廠訂造軍艦。於是,俄國海軍代表團在德國沿海“風風光光”地走了一趟,先後與7家德國造船廠簽訂了艦艇建造合同,總共訂購了3艘潛水艇、10艘大型魚雷艇、50艘高速魚雷艇和6艘輔助艦艇。弗里德里希皇家船舶造修廠也從中獲得了訂單,部分高速魚雷艇和首艘小型近岸潛艇已向俄國海軍交貨。
鑑於沙皇俄國的**政體,為了競爭俄國海軍的後續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