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超新星爆發則是一種壯烈的死,噴射出更多的灰燼,而留下一具更緊密的星骸。
超新星吹出的氣體不僅給星際介質送來了在“洋蔥頭”裡形成的豐富的重元素,而且對星系演化起著比行星狀星雲更重要的作用。巨大分子云中整代恆星的誕生就是由附近的超新星爆發所引發。50億年前,當太陽以及與之相隨的小行星、流星、若星和行星從原初雲中產生出來時,銀河系的年齡已有100億年,許多大質量恆星已經燒光,它們的灰燼已遍佈於銀河系內。今日地球上的重元素就是從那些早已消失的恆星的核裡來的。
觀察超新星
超新星現象當然不限於我們銀河系裡的大質量星。但由於現亮度隨距離急劇減弱,只是在本世紀的大望遠鏡出現後,才能觀察其他星系裡的超新星爆發。迄今為止,在幾十萬個鄰近星系中,已看到幾百個超新星,平均每個月出現兩個,可以估計出一個星系裡超新星爆發的頻率大約是每百年4個。
用肉眼只能看到銀河系內的星。有文字記錄的天文觀察已經2000年了,在這段時間裡銀河系應該有100個左右超新星爆發,但只有很少幾個被記錄下來。
造成這個大差額的主要原因是太陽系位於銀河盤面上(即在夜空裡看到的那條亮帶)。銀河盤本來正是大多數產生超新星的大質量恆星所在的地方,但由於盤上大量塵埃對可見光的吸收,光的穿透程度大為降低。從地球上只能探測到盤面上幾百光年的距離,也就是說只能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