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小說:一個人的西域 作者:換裁判

100年前,斯坦因沿河進山所走的那條山路,應該與今天我們進入峽谷時所走的路是重合一致的。據斯坦因描述,他們到了喀什塔什鄉後沒有停下,繼續向西,不斷翻越那些崎嶇陡峭的山嶺,在8月中旬又到達了崑崙山山腳的尼薩村,“這個小聚落的人們雖然像塔里木盆地其他綠洲居民一樣說維吾爾語,但是由於他們深居在深山之中,所處環境與四周隔離,相對封閉,所以仍然保留著顯著的歐羅巴人阿爾卑斯種型的體格特徵。這個群落所代表的人種,在古代很可能廣泛分佈在和田及其以東的塔克拉瑪干盆地南緣一帶。語言應該是東伊朗語,古代和闐使用的語言也屬於這個語系”。他說,“在這片寂寞荒涼的大山深處,僅有的居民就是那些半遊牧的山民,以及從和田綠洲放逐到這裡的那些重刑囚犯”。┄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在《沿著古代中亞的道路》中,斯坦因認為,所有進山的困難不僅僅是由於自然環境險惡所致,另外那些喀拉古塔格村裡的村民——儘管總人數還不到200人——也“妨礙”了他們的行程,“其作用完全不亞於這裡險惡的自然環境”。所以斯坦因對於民間稱喀拉古塔格為“黑盲山”,表示了認同,甚至認為“還是很有見地的”。

至於喀拉古塔格村的原住民究竟是如何“妨礙”了勘探,斯坦因卻沒有明說,但我認為,對於這些至今都還那麼淳樸和善良的村民來說,斯坦因所謂的“妨礙”似乎不太可能。斯坦因不僅懷有巨大的偏見,而且肯定是為了給自己的探險之旅增添一些“光怪離奇”的驚險,而故意進行了誇大不實的描繪。但他說到這裡曾被和田政府用作囚犯的“流放”之地,我認為倒是大有可能。

後來,我找到了出生在和田,並在和田長大,從事電視傳媒工作的庫爾班江,透過他的講述,以及其親身的經歷,使我更加地覺得很有必要在這裡大書特書一下我所認識和理解的“喀拉古塔格村”,以及那裡的原住民。我跟他的想法一樣,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黑山”,瞭解“黑山”,熱愛“黑山”。

在我看來,就自己大半生的遊歷所見,如同達裡雅布依鄉一樣,喀拉古塔格村,目前應該是中國版圖內最值得“驢行”,最值得書寫,最值得攝影,最值得呵護和最值得歌唱的美麗村落之一,當然,它也最需要我們的理解和幫助,尤其是那些可愛的孩子和老人!

那是一個遙遠的地方,騎毛驢要走五天五夜。村裡人的生活與我們的完全不一樣,他們是一群幸福而知足的人。

到喀什塔什鄉的人不多,出來的人也很少。因為道路過於狹窄,又是山路,險情不斷,140公里的路要顛簸近7個小時。喀什塔什鎮的佈局呈長方形,有一條長約五六百米的道路,兩邊分別是鄉衛生所、學校、清真寺及巴扎(集市)等,路的盡頭是鄉政府。由於是山區,氣溫比和田市區要低出很多,而鄉里海拔2000多米的喀拉古塔格村,氣溫比喀什塔什鄉還要低,並且多雨。從鎮裡到喀拉古塔格村只有一條長約50公里的山路,沒有任何的交通工具,唯一可用的就只能是毛驢了。

庫爾班江是和六位從和田策勒鄉過來的淘金人結伴而行的。據他講,六位淘金者的頭領名叫艾爾肯江,已經在這個山區走了10多年,對這裡的地形及氣候都非常熟悉,每年的5月底到6月初都要來這裡淘“金”,在山裡待上一個來月,回去就能賺到1000多元。

通往喀拉古塔格(黑山大隊)的山路需要翻過四五個達坂(山口),山路險峻,彎曲的山路上,很少能見到行人。所謂的路,其實不過就是驢蹄踏出的深溝,這些彎曲的深溝是驢子長年順著古老的蹄印一次又一次地踏出來的,而人又在這條路上,一代又一代地行走,便走出一條深溝。這樣的深溝往往有平行的兩條,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自覺地養成一條不成文的交通規則,即上行是一條深溝,下行的又是另外的一條溝,人人都知道自己該走哪條路,連驢也知道這些。

在不遠的山坡下,幾個人迎面走來,顯然,他們是從黑山村過來的,一共8個人,是出山到鄉里去趕巴扎的。村子裡的人出山,一般都要約上5、6個人搭伴而行。由於毛驢在山裡的價格很貴,有毛驢的人家算是富裕之家,所以他們8個人只用了3頭毛驢,

離喀拉古塔格村最近的達坂,海拔近4千多米,走上去必須繞行82道彎,遠看極為壯觀,82道彎路的後面就是村子。據說村裡有些人一輩子沒有出過山,就是因為面對這82道彎而望而卻步的。

從鎮上到黑山大隊的這幾十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