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微不足道的程度,情況依然看不到好轉。阻止發展中國家進一步擴大出口的原因是發達國家的鉅額補貼。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資料,2001年,發達國家的農民得到的總補貼達到了3 110億美元,是全部發展援助金額的6倍,超過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GDP的總和。在2000年,歐盟給每頭奶牛提供了913美元的補助,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每人只得到了8美元。日本人就更加慷慨了,給每頭奶牛的補貼達到了2 700美元,而給每個非洲人的援助只有1。47美元。美國人也不客氣,每天給棉花提供的補貼為1 070萬美元,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每天只提供310萬美元。這樣的表現真是令人作嘔。為了給自己採納的古怪的農業政策體制……共同農業政策……進行辯護,歐盟已經開始使用〃滿足多種功能〃的術語,其含義是,農業補貼的作用不但是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是為了保護環境、食品安全和鄉村生活方式。歐盟關於共同農業政策的多功能概念是可取的,但在服務於哪些功能上卻完全錯了。共同農業政策是累退性質的補貼,50%的收益讓17%最富有的農民獲得了,而這些人最不需要幫助,因此它是浪費性的,它消耗了歐盟大約一半的財政;它是環境破壞型的,鼓勵了沒有必要的農業集約生產;它對發展中國家有害,剝奪了它們的市場,透過氾濫的補貼打擊了發展中國家農民的競爭力。這是一種帶著報復功能的多功能政策。美國的情況與此相似:規模相對小的80%的農民只得到了16%的補助。
不幸的是,烏拉圭回合談判雖然對農業部門的保護主義引入了部分約束,但還遠遠不足。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生產商補貼估計資料,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歐盟和美國的農業補貼與1986~1988年(烏拉圭回合協定的基礎資料年)的時期相比更高了。許多補貼還是與產量掛鉤,還有,許多原本認為不會影響生產的補貼的實際效果也不同於預想。由於農業補貼是反週期性質的,會增加剩餘世界市場的不穩定性,對於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有破壞作用。還有,補貼產生的剩餘產品繼續傾銷到世界市場。例如,美國和歐盟佔世界小麥出口量的一半,價格比各自的生產成本低46%和34%。1998年,補貼出口的產品佔全球出口額的1/4。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脫脂奶粉出口地區,價格相當於其生產成本的一半,還是最大的白糖出口國,價格為生產成本的1/4。有的人指出,這樣大的傾銷對需要進口食品的發展中國家有利,但除了少數情況外效果並非如此。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人口是農民,而且佔絕大多數貧困人口。因此,傾銷產品只是對少數城市人口有利,而犧牲了大多數農村人口的福利。補貼食品經常使得發展中國家變成淨進口國,否則它們本應該保持淨出口,農村經濟發展要健康得多。儘管在轉向提高世界食品價格的過程時需要小心應對,並且需要給食品進口國和容易爆發歉收的國家提供食品援助,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取締發達國家現行的農業補貼政策,發展中國家將獲得巨大收益。世界銀行估計,由於這些補貼,發展中國家每年的福利損失高達200億美元,相當於全部發展援助的40%。
→虹→橋→書→吧→BOOK。
第70節:外貿帶來的傷害(29)
這還不是發達國家的虛偽行動的全部。烏拉圭回合還涉及與貿易相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原則的引入,並納入了隨後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對於某些規模較大、較為領先的發展中國家,如巴西、中國和印度而言,引入專利權或類似的保護措施或許是需要的,但對其他國家卻成了榨取租金的工具,可能損害當地的教育能力(由於版權保護)、改造設計的能力(也是由於版權保護),以及應對嚴重的公共健康挑戰的能力。世界銀行估計,透過授權費的形式從發展中國家轉移到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主要是美國公司)的收入,可能會從目前的每年150億美元提高近四倍。如果那樣,就相當於抵消了全部發展援助。然而正如本書第二篇討論過的那樣,限制知識的使用會帶來明顯的效率損失。當貧困國家使用知識受到產許可權制的時候,這還造成不公平。藥品的問題只是報道最多、也最突出的成本。同樣令人驚訝的是,發達國家在支援企業在海外保護專利權的同時,在本國卻沒有這樣履行的原則。例如,美國在2001年後期爆發炭疽熱病之後,威脅擁有高效抗炭疽熱病藥物的生產商拜爾公司降低價格,加拿大政府的行動則更加過分。
同樣,在服務貿易自由化方面也需要注意到,發達國家在保證自己的資本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