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5日生效。
1953年底美國政府決定,除計劃內的兩艘驅逐艦及尚未交付的100艘小型登陸艇外,再租借給臺灣10艘巡邏艇、兩艘登陸艇修理船、100艘小型登陸艇,並視情況再追加10艘巡邏艇。
1954年9月3日炮擊金門後,美國繼續追加對臺灣的援助。先是國會建議在1955年追加100萬美元的軍援給臺灣,國防部批准參謀長聯席會議要求,將援臺武器裝備的交付列為第一優先,空軍於1954年12月底提前交付臺灣25架F-86型噴氣式戰鬥機,海軍加速建造預定交付的一萬枚水雷。
為了幫助臺灣軍隊掌握美械裝備,提高作戰能力,協助訓練臺軍對大陸進行騷擾破壞,美國還派遣了數目龐大的軍事顧問團,軍事顧問一直配備到臺軍營級單位,總數3000餘人。同時,美國海、空軍重兵陸續進駐臺灣海峽,美國政府官員在臺灣及沿海島嶼頻繁出沒。
不過艾森豪威爾總統對這些沿海島嶼似乎興趣不大,事後透露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同臺灣外交部長葉公超的談判條約文字中,最初美國同意協助防禦的範圍包括浙江沿海大陳列島和福建沿海金門列島,後來艾森豪威爾審批會談紀要時刪去了這兩個島嶼。美國政府希望以臺灣海峽為界分裂中國,不願承諾協防大陸沿海島嶼,更不打算因此引發朝鮮戰爭之後中、美之間第二次武力衝突。
臺灣當局對此極為恐慌,堅決不願意放棄沿海島嶼,認為這些島嶼的存在是臺灣“###的決心和希望”,退出則意味著割斷臺灣與大陸在地域上和政治上的最後紐帶,進而動搖臺灣在國際社會中代表中國的法統地位,危及臺灣在聯合國的席位。這裡,蔣介石還另有打算,想以“外島問題”把美國再次拖入中國內戰。由於臺灣當局力爭,最後透過的《共同防禦守約》內,對於美國是否協防沿海島嶼問題使用了“相關地區”這樣的含糊用詞。
1953年,是臺灣當局的“###年”。
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臺灣加強對大陸沿海的軍事襲擾,臺軍改用“以大吃小,速進速退”的新戰術,集中相對優勢兵力,選擇大陸海防薄弱點打了就跑。最嚴重的一次為1952年10月,臺軍9000餘人襲擊福建南日島,守軍損失1300人。規模最大的一次為1953年7月,臺軍萬餘人進攻福建東山島,守軍損失1250人。而1953年上半年,這類襲擊就多達200餘起。
同時,臺灣海軍擴大了對大陸海上運輸線的封鎖,不僅攻擊大陸船隊,亦襲擊外國商船。1953年7月至1954年下半年,遭臺灣海軍襲擊、扣押的外國商船多達10餘艘。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東磯列島海空大戰(2)
對於華東海軍第六艦隊來說,1953年是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開春,根據作戰形勢需要,他們離開了誕生地滬寧沿江,南下定海安營紮寨。這一去就再沒有迴歸,至21世紀初發展成為中國海軍作戰主力之一——驅逐艦第六支隊。
這年,艦隊的領導層進行了更換。留美、留英的原海軍陸續離開他們所熱愛的海軍事業,解甲歸田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取而代之的是畢業於蘇聯列寧格勒海軍高階專科學校的共產黨員們。
1951年5月8日,經過精心挑選的53名陸軍中、高階指揮員從上海乘火車出發,穿越中蘇邊境,6月22日抵達列寧格勒入學。1952年11月13日,這些學員經過一年多培訓畢業,經滿洲里回國,在旅順口進行3個月海上實習後其中的14人分配到第六艦隊。走與來的兩撥領導層共同特點是,都是吃過洋麵包的留學生。當年的司令部參謀王彥給予評價:經過實戰檢驗,蘇聯海軍學校的教育水平不如美、英,過於信賴和依靠老大哥讓我們在海戰中嚐到了教訓。
1月19日,華東軍區下發《海防作戰任務與部署調整》命令。
1月22日,軍委海軍司令部下發《關於戰備工作指示》。
兩個檔案要求第六艦隊堅守戰略要地,加強護漁護航,艦艇力量前伸,進一步擴大活動海區,將海防線自浙江松門向南推到閩江口海區,堅決殲滅來犯之敵。
2月11日,華東海軍司令陶勇、政委袁也烈簽發了《海防作戰命令》,賦予第六艦隊的作戰任務是:“支援嵊泗及台州以北地區的反登陸作戰,從海上打擊敵人。該部應經常以一個大隊(3艘艦)駐吳淞口擔任戰鬥值班,其中應派一艘艦於圓圓沙江面值班,保持高度戰鬥準備,隨時出海打擊敵人。